今天来看Seattle Symphony的Celebrate Asian演出。常规曲目只有四首:《春节序曲》、《梁祝》、《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Capriccio espagnol》。
Contents
演出repo
这次是冲着我最爱的《春节序曲》去的,但大失所望。西式交响乐版每个音都恰到好处地精致工整,但是没有年味,小提琴的开场太过温柔,打镲也是小心翼翼收着,为什么听着这么闷呢?为什么和我印象中的这么不一样呢?沉浸在这个失落和困惑里,四分钟的曲子转瞬即逝,还没回过味来就结束了。
半夜突然想通了——因为今天的演出不是民乐合奏版啊!民乐版有笛子、琵琶、唢呐、扬琴,笛子的开场比小提琴的音色出挑许多,更别提唢呐了。大概对我来说,基于陕北秧歌发展出来的《春节序曲》,没了唢呐仿佛没有魂。能在海外听到就不错了,哪还有我挑挑拣拣的份呢?哎,好想听民乐合奏啊,出国后再也没看过民乐合奏演出了。
我印象里的《春节序曲》是这样的
今天演奏的是这个版本
不过更惊讶的一点是,看了notes才知道作曲者李焕之在文革期间被“再教育”过,以前从没听说过这个插曲,甚至维基百科也不曾提到。李焕之按理说相当“主弦律”,写过《社会主义好》等一系列“革命歌曲”。notes提到的两个政治特色,一是作曲者的文革经历,二是这首曲子搭乘嫦娥一号上了太空。回家后搜到这一篇文章,感觉program note介绍的确实是真的,我整个人更不好了,中国艺术家经历的这些起起伏伏也太伤痕了。李焕之给《义勇军进行曲》配器,最后福大命大活到快新世纪,但田汉没熬过文革,死于狱中,唏嘘。
《梁祝》倒是和印象里差不多,而且是第二次和柴在西雅图听《梁祝》了。上次是2019年看的北京舞蹈学院的《梁祝》演出,舞蹈比音乐精彩。如果还能听一次民乐二胡版的就好了,大概也只是奢望罢了。
说实话,我这种山猪吃不了细糠,下半场那两首都没有很听出感觉。倒是最后那首西班牙风情的曲子让我很想买一套响板和手鼓(铃鼓)回家玩。幼儿园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能玩这两个小乐器,后来再摸到手鼓就是在KTV了。小时后对响板不屑一顾,今天看了演出才意识到响板就是西班牙音乐的灵魂呀!
最后安可的曲目是朝鲜族名曲《阿里郎》。头一回听交响乐版本的《阿里郎》,还挺惊喜的。
演出之外的碎碎念
今天的小提琴手Kerson Leong十分出色,看了介绍发现竟是加拿大华裔,1997年生人。今天指挥是一名中国女性Xuecong Xia 夏学聪,竟然也是95后,是1996年生人。在打击乐区域也看到了小红书上曾发帖说自己考入了Seattle Symophony打击首席的那个姐姐,但或许人家是妹妹吧。大家都好棒啊,一个个年轻有为。
今天演出前后都有额外的免费表演活动,比如舞龙舞狮和日本太鼓。大厅还里还设有供大家拍照的展板,其他亚裔都盛装华服来拍照,从韩国阿姨、越南姐妹,到日本奶奶,每一位穿着华贵的民族服饰,美得令我赞叹。今天是我头一回发自内心地感慨,“原来xxx服饰这么好看!”,美到仿佛每个人都在发光。
转念一想,我好像没有民族服饰,我甚至不知道我对应的民族服饰是什么。一个普通汉语人罢了,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把民族、国家、党捆绑在一起,儿时跳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舞,唯独汉族最乏善可陈。我好像没有这种民族层面的identity,没有穿传统服饰的传统,也就更没有合适的盛装来看演出。反倒是外国友人和混血小孩穿了许多唐装,也穿得很开心的样子。
开场听《春节序曲》的时候,我还居然因为这种身份层面的事情而无奈到掉眼泪。国家和民族对于移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喜欢这部分传承下来的文化,却好像还是找不到归属。我来看演出,是因为想拥抱久违又深爱的民族音乐,但另一边好像又时不时想和这个标签划清界限。大家开开心心来celebrate Asia,但我不知道要如何celebrate China。
说到celebrate,我发现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
比如开场前的越南风情表演属于温柔克制类的,先是用走秀给大家展示了传统长袍,然后跳了一段柔美的舞蹈,最后口播宣传了一下传统服饰的含义。
接下来的中式舞龙舞狮,全程一句话都没有,典型的中式沉默如金,就靠扑闪扑闪的狮子眼睛来和路人互动。热闹是热闹,但路人也不一定能解其意。狮子最后吐出两个春联,便默默退下了。这波舞龙舞狮表演没有chinatown那家专业,更多是图个热闹的舞龙舞狮爱好者团队,难怪那家垄断了西雅图的商演。
演出后的日本太鼓表演算是完成度最高的,大家都不是专业太鼓表演家,和我前天看到鼓童演出相去甚远,但每个人的表情管理都十分到位,动作和神态一丝不苟,极富日本匠人精神。甚至在表演结束时,我清楚地听到他们领队说了一句”Rei!” (鞠躬)……
最后上场的是印度舞演出。第一支舞是四个男生蹦跶,他们动作都不太熟悉,更不要说能跳整齐,但是他们但跳得可自信了。第二支舞是印度阿姨教大家怎么跳舞,全场都跟着节奏一起嗨。印度阿姨很会带动氛围,就连台下穿着束手束脚浴衣的日本奶奶也跟着扭动了起来。印度表演和口播是同时进行的,互动性极高。最后领队还不忘宣传自己的舞蹈学校,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可见一斑,令我想起认识的同事A, B, C, D……
今天还来了许多亚裔small business,有买玉器首饰的,有西藏织物,还有可爱的富贵竹钩针作品,都挺有意思。打算去那个玉器小店买个戒指,反正不是什么值钱翡翠,十几块钱买个开心,用来走仪式流程足够了。
此外,今天算是在西雅图这么多年里最难受的一次看演出经历。因为坐在我身后的三个吵闹的中国小孩全程都在发出各种噪音,窃窃私语就算了,还要把program notes的小册子撕下来折纸飞机,时不时还要是把小册子翻得呼啦呼啦作响,家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和身边两位年轻人都不堪其扰,于是上半场结束后,我们身边两位小年轻直接离场了。
没想到的是下半场更令人疑惑,因为突然有两个中老年国人坐到我们身边的空位这来,明显不是他们的座啊!而且台上正演出着,那个老年国男就开始呼啦呼啦翻起册子,翻得前排白人小哥都无奈地回头示意,但这个男子跟没事人一样。
如果说背后三个小孩是还未开化的兔崽子也就罢了,这老人家怎么也这么不懂事呢?后来这个男的在太鼓演出时也插到我面前去咔咔拍照,仿佛我不存在一样。好在全程都有柴按住我紧紧攒着的手,不然我还真控制不住想教育人了……
这些演出之外的中式体验well conclude my confusion of how to celebrat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