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Celebrate Asia 新年音乐会 @ Seattle Symphony

今天来看Seattle Symphony的Celebrate Asian演出。常规曲目只有四首:《春节序曲》、《梁祝》、《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Capriccio espagnol》。

演出repo

这次是冲着我最爱的《春节序曲》去的,但大失所望。西式交响乐版每个音都恰到好处地精致工整,但是没有年味,小提琴的开场太过温柔,打镲也是小心翼翼收着,为什么听着这么闷呢?为什么和我印象中的这么不一样呢?沉浸在这个失落和困惑里,四分钟的曲子转瞬即逝,还没回过味来就结束了。

半夜突然想通了——因为今天的演出不是民乐合奏版啊!民乐版有笛子、琵琶、唢呐、扬琴,笛子的开场比小提琴的音色出挑许多,更别提唢呐了。大概对我来说,基于陕北秧歌发展出来的《春节序曲》,没了唢呐仿佛没有魂。能在海外听到就不错了,哪还有我挑挑拣拣的份呢?哎,好想听民乐合奏啊,出国后再也没看过民乐合奏演出了。

我印象里的《春节序曲》是这样的

今天演奏的是这个版本

不过更惊讶的一点是,看了notes才知道作曲者李焕之在文革期间被“再教育”过,以前从没听说过这个插曲,甚至维基百科也不曾提到。李焕之按理说相当“主弦律”,写过《社会主义好》等一系列“革命歌曲”。notes提到的两个政治特色,一是作曲者的文革经历,二是这首曲子搭乘嫦娥一号上了太空。回家后搜到这一篇文章,感觉program note介绍的确实是真的,我整个人更不好了,中国艺术家经历的这些起起伏伏也太伤痕了。李焕之给《义勇军进行曲》配器,最后福大命大活到快新世纪,但田汉没熬过文革,死于狱中,唏嘘。

《梁祝》倒是和印象里差不多,而且是第二次和柴在西雅图听《梁祝》了。上次是2019年看的北京舞蹈学院的《梁祝》演出,舞蹈比音乐精彩。如果还能听一次民乐二胡版的就好了,大概也只是奢望罢了。

说实话,我这种山猪吃不了细糠,下半场那两首都没有很听出感觉。倒是最后那首西班牙风情的曲子让我很想买一套响板和手鼓(铃鼓)回家玩。幼儿园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能玩这两个小乐器,后来再摸到手鼓就是在KTV了。小时后对响板不屑一顾,今天看了演出才意识到响板就是西班牙音乐的灵魂呀!

最后安可的曲目是朝鲜族名曲《阿里郎》。头一回听交响乐版本的《阿里郎》,还挺惊喜的。

演出之外的碎碎念

今天的小提琴手Kerson Leong十分出色,看了介绍发现竟是加拿大华裔,1997年生人。今天指挥是一名中国女性Xuecong Xia 夏学聪,竟然也是95后,是1996年生人。在打击乐区域也看到了小红书上曾发帖说自己考入了Seattle Symophony打击首席的那个姐姐,但或许人家是妹妹吧。大家都好棒啊,一个个年轻有为。

今天演出前后都有额外的免费表演活动,比如舞龙舞狮和日本太鼓。大厅还里还设有供大家拍照的展板,其他亚裔都盛装华服来拍照,从韩国阿姨、越南姐妹,到日本奶奶,每一位穿着华贵的民族服饰,美得令我赞叹。今天是我头一回发自内心地感慨,“原来xxx服饰这么好看!”,美到仿佛每个人都在发光。

日本奶奶
韩国阿姨
越南妈妈和女儿们

转念一想,我好像没有民族服饰,我甚至不知道我对应的民族服饰是什么。一个普通汉语人罢了,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把民族、国家、党捆绑在一起,儿时跳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舞,唯独汉族最乏善可陈。我好像没有这种民族层面的identity,没有穿传统服饰的传统,也就更没有合适的盛装来看演出。反倒是外国友人和混血小孩穿了许多唐装,也穿得很开心的样子。

开场听《春节序曲》的时候,我还居然因为这种身份层面的事情而无奈到掉眼泪。国家和民族对于移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喜欢这部分传承下来的文化,却好像还是找不到归属。我来看演出,是因为想拥抱久违又深爱的民族音乐,但另一边好像又时不时想和这个标签划清界限。大家开开心心来celebrate Asia,但我不知道要如何celebrate China。

说到celebrate,我发现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

比如开场前的越南风情表演属于温柔克制类的,先是用走秀给大家展示了传统长袍,然后跳了一段柔美的舞蹈,最后口播宣传了一下传统服饰的含义。

越南表演

接下来的中式舞龙舞狮,全程一句话都没有,典型的中式沉默如金,就靠扑闪扑闪的狮子眼睛来和路人互动。热闹是热闹,但路人也不一定能解其意。狮子最后吐出两个春联,便默默退下了。这波舞龙舞狮表演没有chinatown那家专业,更多是图个热闹的舞龙舞狮爱好者团队,难怪那家垄断了西雅图的商演。

舞龙
舞狮

演出后的日本太鼓表演算是完成度最高的,大家都不是专业太鼓表演家,和我前天看到鼓童演出相去甚远,但每个人的表情管理都十分到位,动作和神态一丝不苟,极富日本匠人精神。甚至在表演结束时,我清楚地听到他们领队说了一句”Rei!” (鞠躬)……

太鼓演出

最后上场的是印度舞演出。第一支舞是四个男生蹦跶,他们动作都不太熟悉,更不要说能跳整齐,但是他们但跳得可自信了。第二支舞是印度阿姨教大家怎么跳舞,全场都跟着节奏一起嗨。印度阿姨很会带动氛围,就连台下穿着束手束脚浴衣的日本奶奶也跟着扭动了起来。印度表演和口播是同时进行的,互动性极高。最后领队还不忘宣传自己的舞蹈学校,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可见一斑,令我想起认识的同事A, B, C, D……

印度舞互动

今天还来了许多亚裔small business,有买玉器首饰的,有西藏织物,还有可爱的富贵竹钩针作品,都挺有意思。打算去那个玉器小店买个戒指,反正不是什么值钱翡翠,十几块钱买个开心,用来走仪式流程足够了。

西藏风格的虎虎生威

此外,今天算是在西雅图这么多年里最难受的一次看演出经历。因为坐在我身后的三个吵闹的中国小孩全程都在发出各种噪音,窃窃私语就算了,还要把program notes的小册子撕下来折纸飞机,时不时还要是把小册子翻得呼啦呼啦作响,家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和身边两位年轻人都不堪其扰,于是上半场结束后,我们身边两位小年轻直接离场了。

没想到的是下半场更令人疑惑,因为突然有两个中老年国人坐到我们身边的空位这来,明显不是他们的座啊!而且台上正演出着,那个老年国男就开始呼啦呼啦翻起册子,翻得前排白人小哥都无奈地回头示意,但这个男子跟没事人一样。

如果说背后三个小孩是还未开化的兔崽子也就罢了,这老人家怎么也这么不懂事呢?后来这个男的在太鼓演出时也插到我面前去咔咔拍照,仿佛我不存在一样。好在全程都有柴按住我紧紧攒着的手,不然我还真控制不住想教育人了……

这些演出之外的中式体验well conclude my confusion of how to celebrate China……

2023年夜饭 | $120买菜+2.5h做饭=双人龙虾鲍鱼大餐

这一顿材料费算是我们家很奢侈的了,只有过年才能心安理得这样搓一顿。社恐之家的双人年饭,和chosen family吃顿好的,还是很开心的。

芋头扣肉、沙茶焗龙虾、鲍鱼炖鸡!福字credit: zuzu

芋头扣肉、沙茶焗龙虾、鲍鱼炖鸡!福字credit: zuzu

沙茶酱焗龙虾

菜谱

支出

  • Costco买的六个新鲜去头龙虾 ($42)
  • 三头蒜 ($1)
  • 葱花 ($0.5)
  • 沙茶酱、潮汕豆酱 ($8)
  • 加各类水电杂费,材料费算它个$50吧

工时

  • 准备:30min
  • 制作:10min
  • 难度:简单

因为一个人做饭有点手忙脚乱,加上大年二十九和对象吵了一个隔夜架,心情很差,所以完全没睡好,导致我做饭时忘记把龙虾肚子那块皮剪开,也忘记把龙虾对半切,几乎就是带壳焗的,没有预计中入味。但是高贵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焖五分钟就很Q弹,吃完还有回甘。这个菜唯一难点是剥蒜,我剥了三头蒜才把锅底铺满,整颗整颗的蒜煎起来很香,后来把龙虾肉蘸蒜油一起吃,也很好吃。

理论上这个菜应该把龙虾对半切,然后在虾肉上涂普宁豆浆和沙茶酱的混合物,再焖龙虾。事后觉得豆酱和沙茶酱的味道对我来说有点重,我反而更喜欢空口吃虾肉配蘸料,大概是歪打正着了?没有买到普宁豆酱,于是用潮汕豆酱代替了,希望没有差太多。

吃饭的时候,对象辛辛苦苦帮我剪好了所有的龙虾,把龙虾肉一块块剔出来,塞给我吃,然后我们就和好了。

龙虾粥

本省吃俭用家庭都舍不得扔龙虾壳,于是把虾壳收集好,在大年初二时,用焗龙虾的蒜油和蒜头,再放了些葱白、姜丝、青菜、蛋花,熬了一大锅粥。龙虾壳的色素熬进粥里,连白米粥都变成了淡黄色。这一大锅粥又能吃好几顿,美滋滋的。

龙虾粥

龙虾粥

沙茶金钱肚

焗龙虾的沙茶酱和豆酱是特地为这个菜买的,一开始还担心消耗不完,后来大年初三做了一份沙茶金钱肚,很快就把一小瓶沙茶酱给榨干了。

菜谱

金钱肚煮一煮就变小了,吃两口就没了?
配爽口的越南辣酱也很美味

梅菜芋头扣肉

菜谱

结合了王刚两款扣肉做法

支出

  • 猪肉 ($9)
  • 梅干菜 ($1)
  • 芋头 ($5)
  • 宽油 ($2)
  • 加各类水电和调料的杂费,材料费算它个$18吧

工时

  • 准备:1h
  • 制作:1h30min
  • 难度:繁琐且容易受伤(炸猪肉可能会被油溅到)

炸肉
蒸制
倒扣摆盘
肥肉就是精华啊啊啊

作为湖南人,过年吃扣肉是我的执念。前年做过一次很成功的扣肉(上图),扣肉胚子多余的部分还能做回锅肉。可惜去年没买到大小合适的带皮五花肉,今年依旧没买到五花肉,跑了几家店都只有切成条状的肉,没有整块整块的肉。因为心有不甘,所以今年买了带皮梅花肉 pork shoulder 打算放手一搏。

结论是——做扣肉必须要五花肉!梅肉不够肥,只有皮和皮下那一块油脂,蒸出来大体口感太老,和肥瘦相间的正宗扣肉差太多太多了,简直云泥之别,肥肉才是扣肉的灵魂!

扣肉做起来不难,但太费时。撇开梅干菜和芋头这些配菜不说,猪肉本身要烘、煮、焯、炸、泡、切、蒸,还有最后一步,就是扣肉那个“扣”。蒸肉的碗滚烫,如果扣碗的时候手没拿稳,不仅汤汁会溢出,摆盘也毁了。

这次加了芋头,菜谱里要求把芋头过油炸一遍,事后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芋头不炸就会在蒸完散成一团糊糊的东西,炸过的芋头才能在蒸制时保持定型。

如果明年买不到心仪的五花肉,我绝对不再瞎折腾了。梅花肉做扣肉是既浪费时间也浪费食材,也浪费感情555

鲍鱼炖鸡(十只鲍鱼一只鸡)

支出

  • 鲍鱼($42)
  • 两个带皮的鲜鸡手枪腿 ($6)
  • 两个红洋葱 ($2)
  • 葱姜 ($1)
  • 加各类水电和调料的杂费,材料费算它个$52吧

工时

  • 准备:30min
  • 制作:25min
  • 难度:简单

菜谱

  1. 鸡腿斩成小块
  2. 用胡椒粉、生抽、料酒、蚝油、糖腌鸡腿,最后用油封住鸡,放冰箱腌20分钟
  3. 洋葱和姜切小块,小葱切末
  4. 热锅冷油炒香料头
  5. 加入鸡块一起翻炒
  6. 加少量热水用中小火焖煮鸡块10分钟,可加一勺柱侯酱增香提味,味道不够还可追加生抽,需要上色则加一点点老抽
  7. 焖鸡的时候给鲍鱼切花刀
  8. 鲍鱼入锅,有花刀的那一面朝下,浸入汤汁,小火焖煮5分钟
  9. 开锅撒葱花
  10. 上桌开吃

这个菜是第二次做了,性价比极高,唯一难点是买鲍鱼。鲍鱼原料是去年Costco打折时才舍得下手的澳洲鲍鱼罐头。鲍鱼罐头本身ready to eat,十分鲜嫩,可惜该产品昙花一现,只出现过一次。贵是贵一点点,但口感比冷冻鲍鱼好太多了。

costco鲍鱼,官网显示售罄,目前只有business center卖通同品牌的带壳鲍鱼
costco鲍鱼,官网显示售罄,目前只有costco business center卖同品牌的带壳鲍鱼

如果没有斩骨刀,鸡块甚至可以买切好的整鸡,印象中Trader Joe’s就有盒装的cut whole chicken。因为我们只想吃鸡腿,所以就买的leg quarters手枪腿。一定要买带皮鸡腿,不然没有鸡油的香味。

总成本

  • 材料成本:$120
  • 时间成本:因为焖煮时间可重叠,所以只花了我单人2h30min就吃上饭了。全程都是我一个人操作的,上桌前还顺手把各种碗碟都洗好了,比想象中快手。
  • 工时费:算我一小时60块好了,那时间成本折算下来是$150
  • 总成本 = $120材料费 + $150人工费 = $270

只有过年过节才找借口吃点奢侈的,不过两人吃了一顿还剩下一大堆,感觉这顿年饭能衍生吃个四五顿。龙虾和鲍鱼真好吃啊,希望Costco还能继续进那个鲍鱼罐头!

2022年消费总结

继续去年的记账总结!记账规则、工具、省钱心得见去年的文章:《2021年消费总结(和薅羊毛心得)》

支出一览

和往年一样,总支出分为衣、食、住、行、玩几个大类。所有开支金额都是我的个人支出,不算配偶那份,不含donation金额,吃饭和加油都是平分,住房开支按比例分配。

总消费如下,各类别消费金额表格也附下文的各章节中。

2022-expense

2021年总支出$32000+(在当年的消费总结里记成了$34000+,因为错把分期付款的医疗费也算进去了),2022年总消费$37000+,总金额上涨$5000多,涨幅高达15%,跑过了通胀,也自然是远远跑过了工资涨幅。具体开支金额统计表附在文末。

支出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 老电脑的电池彻底歇菜,不得不换了新电脑(大几千)
  • 不仅付着去年手术欠下的医疗款,还要付今年新增的医疗费(又是大几千)
  • 通胀凶猛!房租上涨10%,吃饭上涨17%
  • 油价翻倍!加油支出的涨幅高达70%多

房租依旧是支出的最大头,去年有一大笔新公寓入住优惠,今年啥也没有,房租本身明面上的价格还涨了5%,所以房租实际支比其实比去年多了10%,公寓方还是很贼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房租在总消费里占比略下降,说明2022年在其他门类花得更多了……

水电网比去年花得少,说明多用洗碗机真的省钱。2021年有半年同居和半年独居,同居后省了不少水电网。2022年全年同居,水电网省下的就更多了。

家居用品、日用品、家具、家电等支出变动不大。最满意的消费是虎牌电饭煲和Walmart小推车,谢谢友邻一家的安利!此处还有一个bug:我薅的很多羊毛都转成了Amazon礼品卡,但礼卡被我记成了糊涂账,无法分辨总价值200多刀的礼卡都用在哪些类别,household这部分实际支出应该还要减100多刀,和往年持平。

我以为今年吃饭还可以很省钱,因为几乎不下馆子,但抵不过通胀太猛,光买菜金额就涨了15%。虽然买菜花的更多,但买菜金额在我总消费里的占比竟然和往年一模一样,我个人的恩格尔系数好稳定啊……吃饭总支出虽然增加了,但还是比独居时代少,同居省钱是真的。

各大超市买菜开销

  • Costco ($949):在Costco的买菜开支是去年的1.5倍,我们是猪吗?不,主要是我们避开了零食支出黑洞Trader Joe’s之后,零食欲望都发泄在Costco了。但Costco零食比TJ更大、更贵,也更容易吃不完而浪费,还是要少买零食,少买零食省下一个亿!
  • QFC ($453):离家近,我们有事没事都去逛逛,就当散步了。能用到deal的话还是很省钱的,一年通过deal和coupon省了四百左右(基于小票上写的YTD savings数据),省钱tips写在去年的总结里了。
  • Weee ($379):在Weee的支出翻倍,虽然对员工而言是垃圾公司,但作为消费者抵不过平台的物美价廉,其供货的丰富度和新鲜度都比本地华人超市好。
  • 夏威夷 ($300):按理说买菜的金额不会这么多,但在夏威夷度买菜做饭,一周就花了$300,这是我们日常近三周的买菜支出了,夏威夷物价还是高的呀!
  • Trader Joe’s ($263):TJ基本都是买零食和速冻食品,去年感慨买零食花了太多,于是今年TJ去得少,在TJ花的钱只有去年一半,也没觉得错过了什么,很好值得坚持。
  • Amazon Fresh ($162):新店开张时每周都送买40减20的优惠券,那阵子去囤了很多冷冻虾仁,买回家做虾滑很不错。不发优惠券以后就再也没去过,因为日常定价太贵了,必须要有优惠券才划算。
  • 百家($100):在百家支出是去年的30%,有效避免被无良中超坑骗,偶尔买买还行。秋天买了几次螃蟹来炒年糕,意外地还算新鲜,价格也很实在。
  • 大华 ($100):碰到折扣的时候买些干货调料还不错,但生鲜品质不太行,连大蒜里面都会长虫,一般只有买零食和干货才会去。
  • Safeway ($94):在Safeway的支出是去年的一半不到,得益于撸每周五块十块的free money(省钱tips写在去年的总结里了),还加上朋友送了礼品卡。品质不如QFC,属于没有deal不会去的超市。
  • 越华 ($58):靠谱的越南超市,以前常去他家买内脏,但这一年越华消费只有往年的零头,因为他家撤离了华埠,更难access了。

外食开销

2021年的60次外⻝只花了700多刀,因为其中20%是爬山和自驾游途中吃麦当劳,10%是买菜后顺便吃Costco的热狗和冰可乐。

2022年外食金额上涨20%,在总开支里占比持平。外食增加到74次,还不包括夏威夷超市买熟食和poke,实际可能吃了90多顿外食。吃得最频繁的餐馆(如果这些地方也qualify餐馆的话)既不是麦当劳也不是Costco,而是Panda Express!说明他家填小票survey就送一个菜的营销策略对我们家很有效:根据小票上的instruction,在两天内填写在线反馈就能得到一个code,下次带这个code去点单就能送一个菜。每次去点两菜一饭,再加送的一个菜,两个人吃刚刚好,人均每顿饭支出$5。

外食最大单笔支出竟然是我和同事在bellevue吃的火锅,太不值了,属于现在想起来还会生气的那种不值,大西雅图地区的餐馆越发割韭菜,想到就来气。新晋物美价廉餐馆是重庆麻辣城,价格比洞庭春便宜,味道也更稳定,但去一趟的油费太贵,据说最近也涨价了。

主要是因为买了新电脑,所以支出翻倍。因为2022年玩的花样更多,很好奇自己在各个爱好上花多少钱,所以在“玩”这个类别分出了旅游travel、露营爬山hiking、剑道kendo几个子类别。总体来看,今年开始频繁露营,买装备花了一点点点小钱,此外还培养了新爱好剑道,但剑道真的不贵,很适合穷人。

  • 截至2022年底,我俩都打了四针疫苗,所以玩起来更没有顾忌了:春天去新墨西哥,夏天在华州和俄勒冈到处进山露营,冬天去了夏威夷。露营几乎不用房费,即便很费油钱,也比住酒店便宜太多。2021年我俩还双双开到CSP史高的开卡奖励,所以2022年出远门全靠烧信用卡积分。再加上蹭了夏威夷听客房,旅游这边省了很多现金。今年去的地方比往年年远,竟然花得还更少。最惊讶的是,圣诞节前在夏威夷租车花的钱是近两年最便宜的一次租车体验,这个世界怎么了,我看不懂。
  • 后疫情时代依旧没有什么购物欲望,消费都是功能性的,比如买了一件mountain hardware羽绒服($168),还换了一双新登山鞋($78),剩下的都是露营设备和国家公园年卡费。感慨迪卡侬的露营装备都好便宜,实乃穷人福音。
  • 培养的新爱好(剑道)也很省钱,季度会费不过$140而已,如果全勤,每次费用装备费也不过$6,也就一杯奶茶钱。再加一两套入门级别的制服和一把竹剑,这一套加起来才$100多。因为还很菜,暂时不需要买盔甲,我还真希望能早点花出去买甲的钱呢。
  • 由于今年户外衣物的消费都放在hiking类目了,其他日常衣服几乎都是Uniqlo和Costco包办,只花了$200出头。
  • 软件类消费和往年持平,无非是买游戏($100)、全家三四个博客的运营费($70),以及会员订阅费。
  • 植物上的开支锐减,因为家里实在放不下,对象也不让再买新的了。
  • 娱乐方面也没花多少,看了谭盾音乐会($92)、落日飞车($29),其他就是电影票,以及和朋友拼单搞大型烧烤甚至炸臭豆腐。和朋友做饭,玩的成分多于吃,所以放到entertain这部分。还看了久石让音乐会,但那是三年前买的票了,这张票大概是今年最成功的理财产品。
  • 这部分最大的开支是买新电脑,因为赶上打折和友邻告知的各种deal,还最终跑了一趟俄勒冈,省税花了$1750换电脑。年底还换了新耳机($247)、GoPro配件和移动硬盘等等。其中很多都是amazon买的,需要减去礼品卡额度,但糊涂账算不清了,大概也就再减50块吧。

除了车险和牌照费没有额外的保养和罚单,所以金额下降了些。今年一直进山,却懒到没洗车,进入雨季后也就不嫌脏了,一整年没洗车,我很对不起我的车。油价飞升,而且夏天每周都往山里跑,油用得也多些,油费翻了一倍多,很怀念疫情期间2块钱的油。

杂项(医疗支出)

除了衣、食、住、行的固定开支,还有两类随机支出,属于命里逃不过,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花的钱。

一个是移民身份类支出,2022年主要是给加拿大移民局寄材料的费用,没花多少。枫叶卡全套办下来不超过$1800,太便宜了,比当下美签premium processing都便宜。

另一项非常规支出是2021年切子宫肌瘤产生的一系列手术费、医药费、住院费,因为金额巨大,所以分期付款付了一年,好在医疗支出不需要利息。不过2022年刚还完2021年的医疗费分期,又续上了新的各项检查分期额度。哎,每年雷打不动的医疗支出占令人头疼。

总结

2022年的通胀太猛了,对于我们这样节省的家庭,吃饭支出也上涨15%之多。续房租时以为只涨价5%,但抛开前一年的隐形优惠后,实际支出其实涨了10%,这点是我没想到的。如此算来,公寓就是连着两年涨价10%,西雅图真的住不起啦!除了计划外买的新电脑,各类支出占比基本没差,祈祷以后医疗支出能少花点吧,都是血汗钱啊……

2023新年第一天

高野山寺庙祈福

天没亮的时候,柴从床上挣扎着坐起。当时我还以为是三四点,便翻了翻身,打算接着睡。迷迷糊糊中,却听到柴说,“Seattle Kendo Kai已经开始practice了”。什么,原来已经七点多了,我们肯定是赶不上姐妹道场的new year open practice了。

昨晚研究了Seattle Kendo Kai的FB,发现前几年的新年练习全是上了甲的人,加上SKK规矩森严,我们这种菜鸡估计也不配去。和练习本身相比,我更想看新年练习后的打年糕活动(真没出息啊)。吃不到年糕有些遗憾,祈祷自己明年可以变强,能早起来参加新年练习(然后围观打年糕)。

新年凌晨我们才临时搜罗起新年祈福活动。柴发现之前去过的Japan Town高野山寺庙不仅有新年Goma Fire,还送斋饭红豆年糕汤,把我激动坏了。寺庙11点开门,下午1点才开始仪式,所以索性一觉睡到中午,然后直冲寺庙。

高野山寺庙

不料睡过头,我们一路上都担心会因为迟到而无法入场,直到在寺庙停车场碰到一个穿着和服的日本奶奶,心想打扮如此庄重的老奶奶也是现在才来,迟到也是能进的吧。佛祖的确慈悲,大殿并未锁门。

因为殿内不好拍照,于是努力回忆了脑海里的片段,全用文字记录下来。

和往常一样,进门就是求御守和Goma Fire(护摩祈愿)木板的摊位。唯一的不同是木板涨价了,平常5块,今天10块,不知是因为通胀厉害,还是正月新年的法力更厉害?

我拿了一个白底蓝花的御守,用来保佑身心健康的。柴凭眼缘挑了一个黑金红配色的御守,结账时才发现她那个御守的价格是普通御守的两倍。她阴差阳错拿到了不动明王御守,而不动明王刚好是本寺供奉的菩萨。这款不动明王御守卖得只剩下最后一个,想必法力比普通御守更甚。既然能拿到这最后一个,大概就是缘分吧。

工作人员说,买御守还可以由大师开光。我俩大喜。于是各自在Goma Fire木板写下新年祈愿,把御守装入盖了寺庙徽纹的纸袋,由工作人员呈上光明殿。

殿上还是那两位师傅,一个身着黄袍的日本大师负责吟诵和烧木片,一个身着黑白袍的年轻白人沙弥负责添烛火、辅助吟诵,并帮忙调整live stream摄像头的角度。

台下倒是比往常热闹许多。殿前坐了满满一排诵经的信徒;殿内每一排长椅都座无虚席;贡品台以前只有苹果和干花,但今天放了好大好大的几个柚子,垒成了金字塔的样子。更热闹的是,平常只有一个音响小哥在角落负责放鼓点伴奏,但今天有人坐在大殿后排,专门全程敲太鼓。

台上的熊熊烈火烧出一米多高,大师一边吟诵,一边把写满愿望的木板投进火堆,如此这般净化着大家的私欲。台下的太鼓声振聋发聩,像当头棒喝,鼓声越响,内心反而越平静。鼓声和诵经声相应和,吟唱的间隙里穿插着鼓点,鼓声减弱时又响起诵经。两种声音就这样交织在一起,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这比以往纯粹的太鼓表演更令人印象深刻。

至于到底是如何开光御守,只见大师拿起火钳,把装着御守的纸袋放在火堆上旋绕几圈,大概是沾沾仙气,然后再迅速取出。眼看纸袋已淹没在火苗里,但大师却又能完好无损地把纸袋取出,我俩啧啧称奇。最后工作人员把纸袋和御守交还给我们,纸袋上有烟熏火燎的痕迹,甚至纸袋边角也有烧黑的焦痕。我急忙打开纸袋,御守完好无损,只多了一丝香灰的香气。

求来的一对御守

中途还去了一趟厨房吃斋。新年的斋饭是红豆年糕汤,雅名是“白玉”,日文是Zenzai,其实听着就是“善哉”,很有禅意。大殿一侧有通往厨房的小门,门后是一条狭窄得只容一人通过的走道。走道顶上挂着和寺庙格格不入水晶吊灯,走道的尽头通往日本西式风格装修的待客厅。厅内一角整齐摆放着古典沙发和屏风,沙发旁是西式落地灯配日式木格纸窗,供大家吃斋的长桌在大厅里一字排开。从昏暗的大殿走向明亮的餐厅,脑子里满是那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要自己去厨房盛吃的,所以径直去了厨房。厨房门口挂着画了锦鲤的门帘,门帘后有一位正煮着红豆汤的小哥。他愣了一下,简要介绍了一下吃的是什么,便招呼我们去餐厅坐下。事后我们觉得很不好意思,好像闯入了不该去的地方。

在餐厅一角落座,发现这里还供奉着一尊石像,石像两侧各有一只狐仙,石像本尊也很像狐狸,不知是什么日本神明?石像前也有许多贡品,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镜饼本体——真的是两块年糕加一个橘子!贡品里混杂着日本和美国的零食,但竟有Costco能量棒,我有些意外……石像旁还放了一份别人送来的精美贺卡,不知道这个狐狸大仙到底保佑了些什么呢?

墙上的佛像绘画被精心裱在玻璃画框里,精美得像博物馆展品。佛像画旁贴了几张漫不经心的儿童涂鸦,看着杂乱无章,但也挺有生气,但总之菩萨肯定是不介意的。还有一份挂在墙上的莲花画片,写着翻译软件也看不懂的日文书法,大概是月历吧。

待客厅

很喜欢这幅画,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我晃悠了一阵,一个年逾古稀的日本老奶奶突然朝我们这边走来。她端着一个棕红色的精美漆器托盘,盘子上放着两碗冒着热气的红豆年糕汤。被这样的老人家服务,总觉得是折寿,于是赶紧双手接过,连声arigato arigato鞠躬道谢。我们还没坐稳,老奶奶又从青花瓷的茶壶里给我们沏出两杯抹茶,双手捧着递给我们,我感觉自己又折寿了…… 

我们俩其实都很讨厌红豆,以前看日本超市正月促销红豆罐头也不以为意,心想这能有多好吃呢?直到今天,这份红豆年糕汤让我们心服口服。红豆汤原来可以煮得如此细腻香甜,圆润的年糕丸子原来可以软糯到入口即化,甜汤配茶是那么刚刚好,热乎乎的一碗下肚,竟在冬天发起汗来。我不好意思再讨一份红豆汤,但柴倒是大大方方给自己再斟了一杯茶。酒足饭饱,柴对我说,“新年也请多多指教呀!”

白玉善哉

回到大殿,Goma Fire活动也接近尾声。太鼓声和噼里啪啦的柴火声渐次落下,空气净化器的指示灯也早已通红。殿内只剩下大师的吟唱,以及电扇摇摆的嗡嗡声。大师收拾好法器,取下口罩,正对着live steam摄像头,边喘气边作最后的发言。我们也终于得以看到大师的真容——以前一直以为他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其实看起来也只是个中年人啊。

大师艰难地用英语发表演说,我也艰难地理解着。最意外的是,大师最后说的一番话竟把我说得热泪盈眶。

他说,“大家的祈愿都是有私心的,是自私的,但是这没关系,这团火已经把大家的私欲烧尽和净化了,只留下最纯粹的愿望。什么是最纯粹的愿望呢?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歌唱、能舞蹈、能微笑。如果世界上其他人都能展露笑容,那么这就是你应该感到幸福的时刻。每个人的发愿都是一份力,都是通往菩提心的必经之路。我们的发愿会用来阻止下一场战争,用来阻止下一个将要被扔下的原子弹。谢谢大家的到来,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欲望是痛苦之源,希望新年可以随遇而安,追求最本质的平静和快乐。

Old Japan Town 闲逛

出门后,发现门口所有的石像脚边都放着镜饼,盛镜饼的小碟子还用夹子和铁丝系在了石像上,大概是怕被大风吹翻了?不知道镜饼要放几日,如果碰上大风大雨,岂不是要变软甚至发霉?

在动画里看了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镜饼本体。

高野山寺对面有个更大的日本别院。这家寺院占了整整两个block,夏天办盂兰盆节的活动,公历除夕夜开放钟亭给大家祈愿敲钟。不远处就是Seattle Kendo Kai,道场栖身于教堂内,教堂本身的建筑设计竟然和日式道场毫不违和。

剑道道场栖身的教堂

道场附近还有一座越南寺庙,之前路过这里多次,今天终于有机会下车来一探究竟。越南寺庙总是那么金碧辉煌,和黑白灰的日本禅院完全是相反的风格。院内不仅有好几座三四米高的金身佛像,还有孔雀、梅花鹿之类的奇珍异兽佛像。

越南寺庙

这附近还有西北豆腐厂和Franz面包工厂直营店,不过元旦节都休假了,不然这一趟还可以带点菜回家。

Chinatown International District 闲逛

计划去日本超市看看新年有什么新货,但果不其然,人家也休假了。一路开到China town的尽头,终于幸运地在幸运曲奇工厂(聚昌面厂)门口找到一个车位,靠柴柴流利的平行停车技巧一把拉进去。周日和节日刚好是免费停车,大呼幸运。

玫瑰logo是本地最亲切的面点厂吧

聚昌面厂今天也休假,不然还能在直营店买新鲜馄饨皮和幸运饼。白人同事很喜欢去这家店买unfortunate cookie,也就是flat cookie和边角料,一大袋四五磅,才五块钱。好在老外不信邪,多亏有他们收留了unfortunate cookie,本地商家才能多点fortune。

碰到冬日难得的晴天,一路溜达着往华埠门口走去。Chinatown这几年被疫情伤得最重,好些中餐馆趁机拿了新店面,但药材店和小商铺依旧用木板包裹着。木板都被画满了明丽的装饰画,Maneki甚至还换了一套新的木版装饰,但再怎么好看也抵不过华埠这一年关了八九家店的黑暗。

药材店门口的仙鹤锦鲤莲池

星巴克、Bartells药店、越华超市,全都走了。Little Saigon那边更是寸草不生,路边小栈、七星椒、寿司店、Saigon Deli全部歇业,烤串店的plaza甚至用铁丝网围了起来。这片区域drug dealer过分猖獗,Little Saigon就这样被吞噬,实在是太可惜了。Sound Transit还想吞并更多CID的地盘来扩建轻轨站,本地社群负隅顽抗了大半年。七八年前这里还挺热闹,现在有一小半都跟寂静岭似的。不知道十年后再来这片地,会是什么样子。

不仅是戴帽子的醒狮舞龙,帽子上画的还是小笼包和奶茶,太可爱了。

顺路去中药店找柴需要的药品,一无所获,但店里年货都备齐了,干货海鲜要啥有啥,半个月后可以再来一趟。看到保安堂三个字,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新白娘子传奇》。

小时候跌打损伤会用红花油,不知道和这个藏红花油是不是同一个东西?

好想买一大桶回去做猪脚姜!!

终于走到Seattle Best Tea买Heavy Oolong Milk Tea,不料碰上今天球赛散场,排了老久的队才买上今年第一杯奶茶。柴让我抬头看,原来店里有一副题字,敢情真是中国人开的茶叶店?这里生意兴隆,甚至在U district开了分店。

Seattle Best Tea 名不虚传

太阳落山前,冲刺去Daiso逛了一圈。柴被角落生物的planner迷得走不动路,于是买了两个花色。我还买到了座椅腰枕靠背,希望能有效缓解新年工伤。

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路过停车场,在这里呆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发现停车场里有个鸟居?!

傍晚去友邻家看猫。猫咪英俊可爱,友邻也十分有心地给我们留了精致的礼物。回家做了菠萝虾仁蛋炒饭,新年第一天很满足,也很幸福啊!

新的一年也请多多关照

流水账vlog

心血来潮,还剪了一个vlog,GoPro的防抖的确比手机好很多,虽然还是会抖,但不至于看到头晕了……

谭盾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观后感

临演出前一周才无意中知道这场演出,好在很轻松就买到了中间区靠前的票。恍惚间记得N年前看过谭盾演出,那时觉得反正是老乡,他时不时就会回长沙演出,以至于我都不兴得特地去看。现在倒好,票买得比久石让宫崎骏那场还贵,但也舍得下血本,毕竟有得看就不错了。

演出本体:Buddha Passion

2022.11 Seattle Banaroya Hall

演出名叫Buddha Passion,听起来平平无奇,但来了才发现幕布上有中文名,是《慈悲颂》,顿时就有那意思了。来之前也没做任何预习,以为是以前那种神叨叨的那种风格,比如《鬼戏》,音乐为主,唱段为辅。没想到唱段贯穿始终,音乐反是陪衬。本以为是听来敦煌佛教inspired音乐,结果是来听歌剧风的中文唱诗班,于是用当年听《弥撒亚》的心情听了好多佛教故事,中间还穿插了很多段以《大悲咒》、《心经》等等。

上半段的《菩提树》、《九色鹿》、《千手千眼》无不呼唤着“慈悲的佛” (buddha, the compassion one),极大程度地突出“奉献”。《千手千眼》里的妙善公主是为了拯救产妇,但回家后在网上查到了各种版本,大都是为了救父。如果真按救父的版本演绎,我可能更难买账了……

下半段更合我意,大约是因为词写得更有韵味,不再是大白话了。最后《涅槃》一段,佛说,自己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儿子,而是觉醒。众人也悟到自身所追求的快乐并不用等到大富大贵才能实现,现在与佛欣赏眼前的景色、进行诚挚的对话,就是快乐。我以为到了这里,音乐会在悠长空寂的氛围里结束,结果来了个激昂的大结尾,最后的“天地人和”仿佛和寂静涅槃脱了节。

这场看其实心里有点失落。首先是上半场的词写得太无美感,对母语非中文的观众来说,唱词大概并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因为全程有字幕),歌剧演员们的神情动作也表现得很到位,但片汤话的唱词让我觉得无聊到走神。其次,歌剧演员都尽力了,非华人唱中文唱得也挺像那么回事的,但与这部作品合在一起,却总有些貌合神离。其中一个原因或许在于西雅图这场几乎所有领唱都换了人(除了反弹琵琶表演者和马头琴呼麦没换人),要怪就全怪那里的防疫政策吧。

我本来不知道换人这件事,因为我买票买得晚,以为所见即所得。但是后来好友转发了新闻给我,我才知道本该是谭维维来,主要合作的艺术家也都是国人,顿时觉得很可惜。全球都开放了,但国人青年艺术家的职业生涯的就这么被折腾着。

回家后补了《心经》部分龚琳娜和谭维维的版本,各有特色。一个神叨叨的,仿佛真着了魔,一个藏腔有力也不失余韵,无论是哪位,都比今天出场的歌剧风要更契合这场演出。艺术无国界,但防疫是个墙,一声叹息。

谭维维版本(Bilibili):

bilibili.com/video/BV1Pg411R7uy/?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龚琳娜版本(YouTube):

记录一下其他细节:

今年夏天看久石让那场演出的时候,我惊讶于Seattle Symphony合唱团要唱日语歌,唱得也挺好的。不过久石让那场好几首歌改用了英文版,但是今天没有“通融”的余地,全部曲目都是中文,要么就是梵文念经。Seattle Symphony合唱团太不容易了,要做到精通八国语言发音……

千手千眼的章节有飞天舞和反弹琵琶表演。表演的琵琶比普通琵琶窄很多,但是音箱的曲度更大。这是我第一次见反弹琵琶表演,出场时间很短,也无法真正演奏多复杂的曲子,表演者需要边跳边拨弦,虽然只是拨单弦,但配合着各种单腿下蹲的舞蹈动作,我看着都捏一把汗。表演者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小妹妹,16年本科,年轻纤细的感觉和印象里的敦煌壁画有点不一样,对外国观众来说应该已经足够exotic了。

马头琴和呼麦很震撼,没记错的话,这应该也是我第一次现场听马头琴和呼麦。悠扬的琴声配低沉的呼麦太妙了,余音绕梁,但这段还没回味过来就结束了,戏份特别少。 

打击乐有一个音色很像编钟和罄。谭盾的水乐也出场了,百闻不如一见,但没有水乐专场里的花头多。印象较深的是本场用筛盆和手来捧水,表现禅院章节开头和结尾的雨声,余韵很精彩,可惜出场戏份太少,形式大于内容。

除了引用梵语经文,还有好些唱段引用了古诗词。没想到在这里能听到外国人唱“天气晚来秋”,唱“莲动下渔舟”,surreal。

演出厅外的bakery看起来特别诱人,Croissant和Danish上色浓郁且闪闪发光。买了一杯20oz的热可可也才5块钱,奶香很正,也不过分甜腻,物美价廉,以后来downtown可以来这买热饮。

礼品店也很好逛,有各类小动物交响乐团的贺卡,还有十分符合本地特色的小物件,比如蘑菇形状的割蘑菇小刀,适合采蘑菇时用。吉他状的披萨刀也很可爱,一边rocking一边roll.

有买有送:Mogao Cave Exhibit

演出本身有个配套的敦煌莫高窟展览,但展览只有周末限时开放,于是周六在家吃了个早午饭,就连忙往downtown赶。展览本身是免费的,即便没买票也能来看。失望的是我们买票看演出的当天竟然不开放展览,不知布展的机构是怎么想的……

一路悠哉悠哉走到Benaroya Hall,咖啡店还是那两个华裔面孔,平常负责引导的女生正忙着摆放今天的pastry,负责制作饮品的男生在一旁放空休息。隔壁礼品店和小餐馆也拉着铁闸门。偌大的演出厅,我们俩是唯二的访客。

“难道没有人来看展览吗?”,我疑惑地往售票处走去。问了问才知道,敦煌莫高窟展览在街角的另一个大厅里,要出门后拐两道弯。为了看这个展览,我们把围着Seattle Symphony这个block绕了一整圈。不过也没白绕,人行道上背光的秋叶特别养眼,还头一回发现Seattle Tower隔壁楼的墙上画了一个巨大的铃铛,回家查了一圈也没查到来历,或许以前经营的是铃铛相关的生意吧。

Seattle tower身侧的红砖墙上印着一个巨大的铃铛

说是展览,其实是12分钟的”沉浸式PPT”观影体验。沉浸式并不是滥用小红书那种说辞,而是真的immersive。幕布绕观影厅围了个大半圈,影片开头讲了讲丝绸之路和莫高窟的历史,但每块幕布都是割裂开的,各说各话,并没有巨幕的观感。我心想,“也不过如此,枉费我大老远爬一趟”,正扫兴着,结果后半段突然精彩了起来。后半段介绍了四个莫高窟的经典洞窟,最impressive的莫过于存放着过去佛、现世佛、未来佛的那个洞窟了。2016年Seattle Asian Art Museum也做过莫高窟的展览,当时海报的头版就是三世佛,我至今还留着那张宣传海报,贴在冰箱上。

视频说《慈悲颂》是国家敦煌基金会资助的,我们不免开起了脑洞,这怕不是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查了一下,还真有可能。新闻里提到,“《敦煌·慈悲颂》响应了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顺应中央“一带一路”建设思路……”。不知道作品有几分是政治任务,有几分是自由创作呢?

不管是怎样的遗憾和怀疑,作品本身还是很治愈人心的。在即将到来的圣诞季,总算是在《弥撒亚》之外多了一点不一样的宗教性演出。

围观剑道大赛 2022 PNKF Taikai

初印象

到场的有两百多个参赛者,不仅有很多温哥华来的选手,而且胜出的大半都是温哥华的。开幕仪式竟然放了国歌,貌似加美两国的都放了。美国国歌响起时,我感觉还蛮违和的。我包里刚好揣着一本讲日裔美国人的书,里面写满了二战时日裔美国人经历的痛苦。比赛场地里本来洋溢着中日韩语言,而唯一的寂静时刻,就是大家站在这里,听着美国国歌放完。

opening ceremony

我道场的头号王牌去参加国家队选拔了,还有一个很厉害的穿着东大制服的小哥也请了病假(最近还考过了六段,好厉害!),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幼。他们随便打几把就退下阵来,被抓去当裁判志愿者。本来有个平常看着挺猛的哥们,结果一上来就被对方秒杀。别人都是一轮打十几分钟,我们道场上来一分钟就被解决了。我们不愧是佛系传统道场,和打比赛的竞技道场好不一样……

也围观了我们道场的可爱妹妹打比赛,她在junior组,我是被她极有特色的小猫叫kiai吸引过去的。她和对手两人身高相当,都不高,都擅长block men,也都擅长打do,可能平常和高个子成年人打多了就都很熟悉这些策略?两个人互相抽胴抽了好多轮,但小妹妹屡次被判无效打击,对方抽过来明显更猛,声音都不一样,最终对方靠打do拿下一本,最后也是对方胜出。

前Seattle sensei这次代表Edmonds道场出战,但是出人意料地没有成为court final winner,打了两轮就被加拿大选手打下去了。加拿大道场都好厉害啊,我这种菜鸡估计人家都不收的吧……

上午是个人赛,下午是团体赛。女选手的个人比赛是单独划分出来的,我有机会看了全部女选手比赛,大家脱下面罩和护具,一个个都是全妆靓丽可爱妹妹,但对战的时候都喊得势如破竹,特别猛。

二刀流

还有一个惊喜是,之前只在动画里看过二刀流和上段,今天在赛场都看到了!二刀流看起来更擅长block而不是出击,反应总比单刀慢半拍,单刀疯狂打手,甚至用了一次刺击,最后单刀胜出。

上段

上段出现在我队的团体赛中,最后一个大将的对手就用上段,经Jany科普,上段更重进攻,不好防守,上段也很难学,能打到上段都很厉害。上段拿一本后就换回中段守分了,最后我队大将还是输了。

senior team game

我队挺佛的,只有中坚赢了,不愧是进了决赛的人。看其他队的配置,感觉都是先锋、中坚、大将很厉害,和动画里说的挺相似。团体赛的setting也和动画一模一样,包括积分表、team match晋级表、两队分坐两边等等,有种动画照进现实的感觉。好在提前看过动画,就当作补充一些皮毛基础知识了……

午餐时和前辈闲聊,他说打剑道的人都很穷也很humble,其他比赛都能揽财,但是剑道就很……我太懂了,今天组织比赛全靠我们五六个志愿者跑前跑后,没啥fancy的东西,道场也是收来的钱付场地费就凑合了。而且没有跆拳道那种绑黑带啥的,剑道无法看出对方段位,也要避免自己自负。和前辈们聊了很多有的没的,还挺有意思。

志愿者体验

我作为志愿者负责采购水和点心,组织方要求卖pastry,而我买的Costco pastry几乎没有人吃!前辈企图找甜甜圈,发现没有,黯然失色地离去。失策了,我应该买甜甜圈啊,融入美国饮食文化大失败。

当志愿者还挺累的,本来只是负责买几箱水和点心,结果被抓去干各种杂活,学会了怎么给选手系红白带子和各种后勤细节。忙了一早上,终于能吃上传说中的salmon bento了,虽然饭是冷的,但是我好饿,所以感觉特别香,尤其是可乐饼,好好吃!!

后来还拿了一盒剩饭回家,炸物用空气炸锅复热后更美味啦!赞美uwajimaya的便当

关于志愿者部分的吐槽

明明是pacific northwest的大赛,听着挺大一个事,南有波特兰队,北有加拿大若干队,甚至还来了夏威夷队,但事后感觉组织工作搞得蛮差劲的……

我们到场后被assign的事项远大于我们sign up的任务。主办方只有两个女生管事,但她们又没在实际管事似的,全天坐在主席台,具体干啥全靠志愿者见机行事。好些志愿者还鸽了,就更乱了。如果不是各个道场有前辈、志愿者、亲友团帮忙,真不知这一天怎么弄下来。

按理说我们早上搬完水和零食就可以去看比赛了,但是组织者临时说让我们必须留人在lounge守着。零食和咖啡是留给裁判休息时来吃的,但期间几乎没有人来吃,听说有些裁判老师,比如我们道场的七老八十sensei,下午了都还没吃上饭,更别说会知道这里有零食了。

有些老师打完比赛就突然去做裁判,估计也是被临时抓壮丁抓过去的。场内好多负责记分、计时的,也都是下场选手被临时喊来帮忙的,要么就是亲友团却被拉来帮忙。离场后怎么收东西也没个准数,全程都是self service,乱糟糟的。

我们被前辈被抓去shadow计时、记分,后来又被抓去给选手换绑在背后的红白带(日本对战都是红白嘛,现在觉得红白歌会很make sense了)。计时员比想象中要难当得多,个中细节太多了,有时要暂停秒表,有时候却不要停,还要站起来,用kiai的气势大喊一声,表示timeout,这一天下来估计嗓子得废了。

学到了一点微不足道的知识

比如红白绑带是系在bogu的背带上,所以不能绑太紧,否则会扯到护具,影响发挥。比赛晋级表里,写在上方的是红方,下方是白方。被拉来的壮丁分作两组,各自负责红白一方。如果白方胜出,且在下一阶段变成红方,就要把这个队的全部选手找来,给他们换带子、系带子。可惜选手打完经常就鸟兽散,找不到人,还要对着名单上的罗马音去找人,害,还不如给我一个中文拼写,我在人海里找挂着“土屋”牌牌的选手比找“ tsuchiya”要快得多……

记分方面主要是团体赛复杂点吧,打到半决赛和决赛总出现平局,两边都没得分,要么就得胜场数和分数竟然也一样,所以最后就要加一轮不计时的加赛,谁先拿到一本就哪个队赢了。uw和本拿比的renbu打了加赛,拉锯了好一阵,uw进半决赛。uw在半决赛中和renfrew也加赛,可renfrew等hajime一落音就kote,加赛一秒钟就结束,十分出乎意料。

一些小感想

赛场比想象中吵闹得多,我以为只是大家kiai叫喊声比较大,但场下很多带孩子的,小朋友玩耍打闹甚至哭闹的声音还挺烦人的。最后final的时候有人提前收拾场地了,就开始扯地上用来画场底线的胶带纸,那个刺啦刺啦的声音好干扰我。更别提两边相互加油的声音了,经常突然有人大声鼓掌或者敲打bogu助威,或者突然有人喊几句啥的。我这种抗干扰能力,怎么可能打比赛。竞技体育选手或许都有极强的专注力吧……

还有些队刚打完一场semi final就立刻去打final了,但对手已经早早进入final,都休息了半小时了。我觉得乍一看有点不公平啊,两边体力恢复完全不一样。但是柴说竞技体育经常出现这种事,并用网球赛给我举例。竞技体育好辛苦,我站了一天光是看比赛都看累了困了,参赛的到的比我还早,还要打一天,咋坚持下来的。

今天看了一天比赛,看得我脑仁疼,因为太intense了,和看视频还是完全不一样的。看视频可以快进到拿分点前后看慢放,但是看比赛就是全神贯注,生怕错过决胜的那一帧。用柴的原话来说,看一天比赛比上一周的班都累。

今天还发现打do十有八九都拿不到有效得分,大家拿分全靠men和kote,也很少有人用tsuki,但真的有把对方掀翻在地上的情况,看着好痛啊。还有一些打偏打到腿、背到,看起来也好痛好痛。

有些人的气势猛得呀,我在场外听了看了都害怕,觉得打比赛和我很遥远,doesn’t seems like my thing,我的身心素质太不擅长竞技了,害怕。能打比赛估计是有生之年系列了,能上甲就不错啦。

加拿大道场真牛,最后决赛是美国hawaii对战温哥华renfrew,renfrew胜出。Hawaii队的sensei是大将,六十多岁还亲自出战,很稳,但不敌renfrew年轻人rose aka蔷薇 长得高,直接对sensei打men,加拿大胜。

逼近决赛的好几场都会打成美国vs加拿大,场地里一边是给美国加油的,一边是给加拿大摇旗助威的,特别有意思。加拿大来的人还真不少,呐喊的劲儿特别足,仿佛他们才是东道主。

无聊间发现uw剑道社的term总结的蛮全的,很适合新手村:http://students.washington.edu/uwkc/vocab 甚至还有warm up自带gif小视频,绝了: http://students.washington.edu/uwkc/warm-up

今天早上看到很多队的warmup都特扎实,佩服佩服!

一些题外话

前阵子搜了一下,如果搬去本拿比有没有道场,发现市中心附近就有一个,名叫Renbu。他们今天也来了,超强,连连胜出。他们有自己的全套制服,不管是剑道服还是普通运动外套,都有自己的橙徽标志,剑道服袖子上也有一个徽,走哪儿都很显眼。

UW队的外套上写的是悠大武剑道社,好信达雅的音译,挺可爱的。UW剑道服名牌的紫金徽也很好看。还有一对外国人小哥姓Rose,但中文写作蔷薇,真是余韵悠长。

吃到了Jany做的开心果蛋糕,是她配偶家的祖传配方,太好吃了……还有给我和柴的私货之提拉米苏,也好满足,好美味啊,可以开店了!

超美味的开心果蛋糕
友邻做的美味提拉米苏,至今都不知道中间哪朵花是怎么回事,莫名其妙就被我吃掉了!

剑道练习笔记 001 – 010

练习 010

第十次的练习是Jany sensei的特别训练!感觉每次从Jany这里学到的东西是最细致的,我全程都是“哦~~”配合着sodesune的表情,恨不得练习结束后来一个sensei ni + rei ?

我订了小区的community room,层高刚好,挥剑不会打到天花板或顶灯,把沙发和椅子挪到角落后,场地大小也凑合四个人练习。美中不足是地面非地板,而且好像没有暖气,大冬天只能开着聊胜于无的壁炉来取暖。希望没有居民举报我们在这里敲敲打打……

  • Jany sensei带我们做了一圈简单的热身,本来轮到我负责给hayasubri报数,但我做完sayumen就有点喘了(人菜瘾大就是我),hayasubri做到最后我总觉得右手有点被拉着,是不是右手不小心太用力了?今天结束练习前做了50个hayasubri,我太菜了,后半段完全无法跟上节奏。
  • 正式练习从左手单独持剑开始,左手握在tsuba那里,把剑上下挥动,右手可按住左臂帮助平衡。如此几十下,再练左手单独持剑打men,感受左手的发力。如此五六次,最后再左右手一起持剑打men。这是我第一次这样训练左手,感觉很有帮助,好像一旦熟悉了左手的感觉,就不会让右手那么dominant了。
  • 仔细学习了kirikaeshi,之前只在道场看senior练过,前四后五sayumen,穿插men taiatari和最后go through。对我比较难的是sayumen,总是很难掌握角度。理论是左手永远在中心位,靠右手来steer角度即可。关于steer,昨天刚好看到另一篇剑道文章,说握剑的感觉应该像开车,平常轻轻搭住方向盘就好,需要转弯或其他特殊操作时才需握紧方向盘。出剑也是如此,握剑是放松的,出击拿一下才是紧握的。还和大家讨论了一下steer角度到底要多大,有45度的说法,但实战中也看到过前辈用15度左右的,很微妙。我感觉自己空挥的时候还好,但真的打到对方那里又不太对了似的,需要平常拉柴多练练sayumen。
  • 和sayumen困惑类似的还有打do,Jany配偶把打do总结为kote + sayumen,我觉得的确是这样。今天的打do练习是半蹲着,和对方一剑距离,受方呈上段姿势,攻方直接从斜上方挥下即可。一开始每次打都打歪,后来Jany提到不应该看bogu,建议看着shinai tip,用余光看对手和bogu即可。用了这个建议后,准度的确提高了些,挥剑也不那么歪歪扭扭了。这个感觉和前几次与前辈练习一模一样——一旦我过分注意击打的target,那么出击的姿势和气息就会紊乱得不行。如果要练好打do,我应该先把sayumen整明白才行。
  • 还练了kote。受那一方把手往左倾来open,攻这一方因为kote的击打距离近很多,直接出剑就行,不需要像men那样先挪一步再打。练习了两种kote,一种是打完go through,另一种是kote完了以后taiatari。我们也讨论了kote是否要把剑举到men的高度,答案是不一定,前辈让我们举高多半是为了让新手村的人多培养举剑的意识。
  • 练men的时候得知go through一定要快,不然会被追上来,我一转身就被对方打到了。关于go through也学习了怎么转弯,以右脚为轴转回kamae姿势即可。
  • 讨论了一些jodan相关的知识。感觉遇到jodan对手太难破解了,攻方用jodan等于已完成了一半的挥剑姿势,只要落下剑就能打到受方的men。如果要打kote和do,就会拉近距离,那么更容易被jodan对手打到。远距离打men会被对方的jodan挡住,因为jodan本身就是护着men的。Jany提到的可以拉近距离再hiki men。
  • Jany介绍并demo了三先:先先之先、先之先、后之先,分别是对方有任何动作前就出击、对方挥剑但还未击打时出击、对方挥剑后反击,比如对方打men我格挡后再打do。先先之先需要预判对手意图,先之先听起来更拼速度和准度,后之先需要准确格挡再出击,无论哪种对我这种菜鸡来收都太难了,还是好好打基础吧。不过每次听这些technique都觉得像在学下棋,每一个move都很make sense,丝阔以。无意中还发现一个漫画配图,生动又好笑。
后之先、先之先、先先之先。
  • 最后Jany给我们四个人拉了一个kendo learning squad小群,Jany分享了一个很棒的学习视频,所有动作都很精准,是我看过的最详细的学习视频啦

Jany和配偶的互动太可爱了,练习的同时还能吃到糖,开心哇!

练习 009

前天打了好多疫苗,胳膊疼得抬不起来,本以为今天无法练习,但晚上左手不疼了,只有右手疼,所以就继续去道场了。柴十分羡慕,说既然右手残废,就能发挥左手的真正实力了! :0190:

热身的footwork我觉得我走得频率比其他人慢,既不够小步也不够快速。今天新手村练了很多paring的strike,从普通的固定位打men,到边走边打men,到三个人站一竖排当receiver,其他人go through连打三个men,或者连着打men+kote+do。还挺好玩的,但是手脚基本功并没有很扎实,所以边跑边打又很容易动作瓦特了,看着target就顾不到手和脚,想着手和脚又会miss target,基本功远远远远不够哇!肌肉记忆还有好远的路要走 :0100:

回家后悲愤交加地定了周末的community room,层高够高,还有暖气,很适合练习,希望没人举报我们哈。感恩节前后的community room好像也是空置的,如果那阵子上班不累的话,也打算定这个房来练习! :0180:

sensei说很多人抱怨大赛裁判不够(难怪很多选手被抓去当裁判),也微微吐槽大家不够积极参与大赛(没来看比赛,没来帮忙等等),说剑道不仅仅是来上课,也要参与这些活动云云。 :0590:

下课后教导主任来谢谢我们去大赛帮忙,也带前辈来和我们打招呼,问我们有啥要问的没,于是就问了为啥大赛里很多打do的但是没几个能得分。前辈演示了一下,说do需要考虑出击距离、挥剑角度、持剑角度、打击位置等诸多因素,很多人是打men以后被人block再打do,但那时候和对手距离太近,不管最后残心多好,do也是无效的。 :3030:

最后还和新手村另一个妹子social了一下,竟也是国人,竟也是工友,竟也是同行,震惊三连,于是一起聊了个五毛钱的。这让我想起sento那本书里提到,少数族裔的活动场馆附带了许多社交需求,如果大家都是被pust to the society edge的人群,那么在这样的场所里社交,才会是最安全又舒服的。

练习 008

后天是大赛,所以今天还蛮多人来练习。尤其是来了不少Seattle dojo的人,但Seattle sensei却换了名牌,变成edmonds dojo的人了,连带他的两个小孩也跟着换了dojo。竟然在大赛前换了代表队,还挺神奇的,不知道是为什么呢?(后来听说是sensei在edmonds开了自己的道场,好厉害!)

今天新手村出奇地冷清,只有我、柴、友邻partner、台湾小朋友。和蔼的前辈带我们练了蛮多footwork,后来和蔼前辈去练习当裁判,于是换成美国夸夸风的前辈来教。前辈让我打他men,但我很怕打歪了,伤到对方。尤其是我比对方矮蛮多,我很担心打到对方面罩而不是头顶,然后把老人家打gg了。之前我也没练过go through(忘了term了,好像是某种kxxx keiko,柴:karaage keiko,我:怎么可能……),反正我打出去时所有姿势都乱了,下手也很轻很轻,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空挥suburi和对人打感觉完全不一样,手、脚、气合没有一个对的,学的都忘光了。基本功也远远没做到可以肌肉记忆的程度,对于对着人打也有很大的恐惧,而且经常忘记要go through(打完men会愣在那),go through的时候脚步也很乱,总之是乱糟糟的。感觉友邻partner就打得蛮好的,步伐和手都很稳,不像我们就在那蹦跶似的,kamae一蹦就乱了,柴蹦得和羚羊一样……

不过美国前辈的夸夸令人如沐春风,他和台湾小孩对打的时候,仿佛打出浓浓爷孙情。希望下次还是退回到练基本功,心里比较踏实。往后退、往左往右我还是不太行,go through也很不行,要在家里多练footwork啊……

课后依旧从Jany那里补了很多课,比如残心是要及时调整好姿势为了随时下一次出击,go through和体碰在练习和对打中的区别,还有剑道服的维护保养(竟然真的要手洗,而且那个背板不能沾水orz)

练习 007

今天小西也来加入练习了,十分wholesome的面基活动!

我是头一回穿hakama这一套练习,比想象中热,不知道大家夏天是怎么熬过来的,尤其是今夏动不动就是30度高温,顿时理解了《bamboo blade》为何说夏天会很臭,春天会发霉(感觉也是真的)。衣服可以机洗吗,应该不能吧,这可如何是好……hakama自带的lower back support好舒服,除了弯腰没那么方便之外,更方便收紧core,连kiai也更带劲了。

今天是负责管器材的老师带我们练习,来了快一个月,还是头一次跟非东亚的前辈上课,气氛完全不一样!美式课堂充满了夸夸,一瞬间甚至觉得和剑道的vibe格格不入,但是我好喜欢美式教学,特别encouraging,极度放大每个人有进步和做得好的地方,比如东亚前辈日常点评 this is good的,在美国前辈这里就是excellent strike + so proud of you的表情。在夸夸的课堂氛围里,平时极度摸鱼的台湾小孩都喊出了叫破喉咙的kiai,还是美式教学适合哄小孩哈。

而且今天的教学更注重让我们每次focus一个东西,比如一套动作拆成五六个小练习,先是步伐,然后是手举上去的高度和位置,再是挥下来的高度和力度,然后是手要放平之类的细节,最后是想象头顶有根线提着,保持体态和kiai,左脚要snap,等等。每次只练习一个小细节,比东亚老师们一次性要sync所有东西,要新手friendly很多很多!

今天的前辈还带了bogu让我们打men,我不太敢下手,生怕伤到对方了……

总之今天感觉还没怎么练就结束了,时间过得飞快。左手破皮的地方刚长好,练完又起茧了,庆幸没有再度破皮。带了一个左脚的护具,但是忘了穿,希望下次记得用上。

我打得很烂但是我好舒服好开心,社畜得到了救赎。

练习 006

课前好多人在群里请假(有一位是AWS on all 24h忙晕了,好惨),加上周末是万圣节,所以来了不到20个人而已。

挥剑后,如果我伸直左手,右手就会弯,除非我最后把右手收到剑柄中间,才能保证两个手臂都是直的,且剑的角度也没问题。老师说是因为剑柄太长,aka我的手太短,所以才有这个问题。为了保证左手一直在尾部,右手只好往下滑一些了……还是很困惑,下周问问另一个老师好了。

后来从Jany那里学到了如何判断右手位置,可以把右手向上弯成直角,把剑柄放在手肘处,然后看右手能握住哪里,这个位置就是右手适合放置的位置。

老师说出剑和钓鱼抛竿很像,这个比喻很生动啊,立刻就明白了左手的要义。最后对着落地窗练了好一会,有镜子反光挺有帮助的,可以看出来哪里不对,打镜子里的自己也很来劲,因为看到自己,很能激发怒气值。回家后发现左手无名指和小指的指根手掌那里磨破皮了,皮翻了起来,好痛,竟然不是先起个茧吗?上次这种部位起茧,还是小时候在游戏厅疯玩摩托车的年代……

这六次课最扎实的收获:熟练掌握日语从一数到十怎么念……

一些社会观察:台湾小孩早早被他爸抓来道场,还被教导主任安排去扫地,小朋友满脸写着不情愿。台湾小朋友和他爸定好八点就走,练习到七点四十就开始和老师check time,打得很不走心,最后一到点就夺门而出。另一个ABC小朋友今天来都没来,真是幸运儿。Seattle dojo sensei倒是带了两个娃来,真惨啊,两个小朋友大过节的打了一宿,别的小朋友去吃糖,他们被老爸呵斥一整夜。他们和他爸对练的时候,当爸的毫不留情,把孩子往死里敲打,疯狂冲撞,孩子打不好了还要被老爸在背后敲头,看着都累了……不过sensei两个小孩的衣服都好好看,一定是日本原装进口高级货,纹案好精致。

道场里好几个宫本,好几个须藤,我一看到日本人一个姓就默认是一家人,但是中文一个姓就不会这么想,我这是什么刻板印象……

练习 005

今天来的人很少,所以pair练习大半时候是和小男孩一起,很心累。因为一来不敢太用力,怕小朋友受不住,二来小朋友下手没轻重,一通瞎砍,让我也很紧张。

打了一节课的men,发现我还是右手用力为主,导致有点往右偏。而且左手手臂总有些弯,但左手一旦伸直呢,剑的倾斜角度又不太对了。总之很困惑,周五再问问老师好了。

如果左脚收进来跟快,加上整个躯干向前的momentum,的确击打效果会更好。老师说上肢力量并不是最重要的,肩臂肌肉太多反而容易过分僵硬。感觉大部分时候都需要很松弛握脸,只有出击那一刻是握紧且用力的,这个张弛有度好难啊!

下课后还说了一些战术,再次感慨真的很像下棋,剑道很有魅力啊。

一些无关上课的东西:senior说会有winter party,不知为何,我第一反应是大家很适合一起打年糕…… :0590:

练习 004

今天练习men才发现我手脚kiai加在一起后竟然挺不协调,无法sync在一起,老师指出来以后我才get到要同步出手出脚并喊出来。也和老师确认了手要举多高,举起来的时候手肘要不要弯,之类的细节。往后退还是不get,慢慢来吧……

Kiai我觉得我很努力了,老师还是觉得声音不够大。今天我get到了kiai越响亮越有助于收紧core,还真的挺有用的。老师为了鼓励我打men时叫得更大声,问我who you hate the most,那一秒我的反应是……,这是我可以说的吗?

训练结束后,吃了senior带来的homemade mochi cake,是pumpkin spice口味的,平常讨厌肉桂的我,竟然觉得超级好吃!另一个老师还说以前有mochi make party,听得我眼睛都亮了,心想这会费没白交(重点错了啊……)。他们晚上有时候还会去chimac吃宵夜,啊,这是本地我最喜欢的韩式炸鸡!好喜欢这个道场,氛围很轻松,没有过分严苛以至于劝退,要好好珍惜。

今天终于拿到自己的剑了,回家后也下单了衣服,可惜我一眼相中的Neko Shinai Bag缺货了哈。不过器材店竟然就在Richmond,以后去加拿大吃饭还可以直接pick up了。

发现Richmond有一个1917年建立的道场,日式建筑,每年只收一次人,看起来特别严格的样子,tournament比赛还有很多西雅图过去的选手呢,是一个难得在二战后恢复生机的道场,感觉和Seattle Kendo Kai很类似吧?

练习 003

今天练完觉得还是蛮喜欢剑道的,因为感受到了一种下棋的魅力,可能这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吧?不过剑道与其说是竞技体育,我觉得还是更像martial arts啦。

第一次练的时候担心自己不够喜欢,所以没有commit,今天练完是担心自己身体素质不够strong enough,无法胜任这些technical skills,所以犹豫commit。虽然很害怕,但有一个学习的目标,有很积极的社群,有人志愿性质的带,感觉好棒啊,很喜欢这个氛围。除了自己的害怕,就没有其他入会的阻碍了。

我发现自己好像很喜欢学一个东西的过程,如果他背后的道理更有意思,我就更喜欢了。平常多想想剑道的事,或许也就能少想七想八被焦虑困扰了。感觉剑道就是这样一门很激发我兴趣的东西,感恩Jany领我们入门!

练完身心都很zen,与世无争,可以安心洗洗睡了……

练习 002

上周练完有点犹豫要不要commit full-time club membership,于是今天去了第二次剑道练习。

这次一上来就是跟大家一起练挥剑和步伐的基本功,但上次的老师并没有教挥剑,所以今天我还挺跟不上节奏的。只能照猫画虎,看别人怎么做就模仿一下,有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挥剑挥久了感觉手都抬不动了,口罩很快就汗湿了。挥剑细节还要课后学习一下。

步伐练习也缺一点click,好难做到小步伐快速平稳前进,更别说后退了,我能理解为啥基本功要练习一年半载了,真的好难……双人paring练习前进和后退的时候,每次往后退我就很慌,脚步一下就不稳了。尤其是和senior一些的人paring的时候,对方前进的那个气势就把我吓得够呛了,我一时间先走左脚还是先走右脚都不知道了,我可真怂啊……

还发现每个老师教的有点不一样,今天的老师不是贴心亚撒西那一卦的,有种教导主任的严肃感,但是教得挺细,动作要领加背后附带的理论都讲清楚了,让人学得心服口服。比如今天被老师纠正握剑的手法,说之所以要用那样的姿势,是为了不让对手轻易打掉我手中的剑,以及让握姿更灵活,种种。课后学了些礼仪向的知识,比如为啥hakama有五个褶子(好笑的是老师说他也不清楚是哪五个,不过Jany在一旁及时补充了,是仁义礼知信,我回家查了查,发现背后叠起来那两片还算额外两个,是忠孝……really?!)。

还有很多动作细节不太明白,比如步伐间距到底要多宽,每个老师竟然都说的不一样。好在柴找到一本书,讲得挺不错的,和老师说的也都对得上,打算自己多补课看书感受一下。

练完以后依旧是身心舒畅,后劲可以持续一整个晚上,至少现在两小时过去了这个劲还没散呢。最近的日常锻炼都无法持续这样的强度和时间,所以练习剑道带来的内啡肽格外明显,大脑格外放松舒缓。以前跳舞可以达到这个感觉,但是后来和柴一起打sports就不行,爬山也不行,可能是因为强度不够大吧。

练习 001

晚上约了和友邻面基,本来只打算观摩剑道,结果变成扎扎实实上了一晚上剑道课。我完全没想头一回来就可以try a legit intro class for free,一开始很紧张,上完以后真香了。

道场的规矩和礼仪蛮多的,和弓道那一套很像。上课先从logistics规矩教起,比如要提前半小时到以示尊敬并帮忙清理道场,然后如何鞠躬,什么时候要鞠躬,怎么鞠,光鞠躬就教了十分钟吧,还蛮锻炼core的。日式鞠躬好subtle,鞠出来有种用眼白看人而不怒自威的效果。然后就介绍剑的结构,如何保养,如何使用,怎么握持,等等。基本知识讲解过后,才刚开始入门。

一晚上练的就是鞠躬、准备拔剑、出剑、收剑、再鞠躬,这一些列手法和脚步。看着简单做着难,对我最大的挑战是脚很痛。上周爬山的脚底板还没好,今天又被暴击了。来之前不知道道场是需要赤脚的,结果一上来就是赤脚热身,围着场地跑步拉伸。我脚底最伤的地方刚好是剑道站姿发力点,好在今天刚好买了药,希望能缓解一下。出剑和收剑前都要下蹲,也很考验我那咔咔作响的膝盖。其他时候就更考验core了,持剑行进完全靠core撑着,练完一晚上感觉core得到了充足锻炼,仿佛去看了一次理疗。

学习步法和手法的时候总让我想到学跳舞,我用记choreography的方式去记剑道动作,到最后变成肌肉记忆才能连起来,也不知道应不应该如此。还有一些我不擅长的,比如怎么喊,感觉好难,要气沉丹田,听别人喊一嗓子我都心里发毛了。最后学了如何跪坐鞠躬,也是很多礼仪向的知识。

负责带我们的老师很热情也很细致,没有其他东亚中老年男子那种爹味(柴:可能因为是上海男人所以温柔吧)。和其他老师相处的时候还蛮,怎么讲,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那种面对严苛东亚老师的感觉。也或许是因为我怕不懂规矩而冒犯道场而产生的心虚吧。

我很难想象我可以达到那种挥剑比赛的程度,因为我好怕也好不擅长竞技体育。但是前面大半年都是练基本功,所以没有竞技压力,今天练了一晚上也觉得很舒服,很久没有这样放松的感觉了。

我的其他爱好,比如写游记,还是太容易累到脑子,并无法从中得到放松,经常越写越疲倦。练剑道感觉像健身后的感觉,但又不太一样。我问柴,和爬山相比如何。柴说,爬山是过山车,上山很累,看到风景会觉得很开心,但是下山又回觉得为什么还没到家。我也觉得爬山的时候很难做到完全mindful,心里杂念还是很多的,但是练习剑道这种需要很注重细节的运动就会更专注。我又问柴,和她之前练的archery相比如何。柴觉得archery更有目的性,最后看的是能不能射中,对动作和心态要求没那么严格,但是剑道和弓道并不以是否获胜来判定成功,东西方差异还挺大的。和我们之前尝试的攀岩相比如何?攀岩会更担心受环境影响而失手摔死自己,因为怕死的应激性反而无法做到松弛且专注。

本来只是陪柴来观摩剑道,但是决定下周和柴一起来继续上课好了,还挺有趣的,good for mind and body,还可以和友邻面基。特别感谢象友的安利,第一次网友见面就做了如此wholesome的运动,感谢豆瓣/长毛象让我认识友邻、认识剑道。

最后感慨一句,感觉剑道出击和Nintendo switch sports击剑好像!!!

在超市散步才是正经事 | Seattle Foulee Market + Maruta Shoten + Boo Han Market

因为我们日常钟爱的越华超市撤去了西雅图分店,所以不得不开始搜寻其他亚洲小超市来作为替代。Seattle不乏中、日、韩连锁超市,但连锁超市总少了一些small business的人情味。最近探索了三家小超市:菲律宾超市Foulee Market、日本超市Maruta Shoten,以及韩国超市Boo Han Market。每家都各有趣味,于是记成一篇流水账。

东南亚超市 Foulee Market

Foulee Market是菲律宾裔同事推荐的。曾在公司吃了同事带来的红毛丹,惊为天人,伊港是这个超市买的。

我觉得是西雅图最好的红毛丹,一盒里也有那么几颗不太新鲜的,但整体性价比算最好的!

店铺门脸不大,巴掌大的停车场最多塞十辆车,低矮的平房配老旧的外墙,看起来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asian family business。店内布局利用了各种犄角旮旯,也自然不如别家连锁超市那样规整明亮,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带壳椰子到酸角到凉薯,从猪肚到牛肠,啥都有一些,价格也适中。买了红毛丹,的确比costco卖得更甜,但是回家后要捡出盒子里放久了的那几颗赶紧吃掉。还买了小芋头,回来炖红烧肉。

可能二十年没见过这么新鲜的凉薯了,上次还是在农村外婆家的菜地里挖凉薯,挖出来当水果吃。
椰子带壳、不带壳的都有,比连锁超市便宜不少。

零食区很有意思。果干类要啥有啥(就是那种干干脆脆的菠萝蜜、芋头条、香蕉片等等),还有榴莲味、菠萝蜜味、椰子味、芋头味的蛋卷(买了榴莲蛋卷,挺香的)。菲律宾裔好像钟爱脆脆的东西,比如各式各样的饼干、炸猪皮、炸鱼皮、虾片、膨化食品。以前去海南过年,发现年货主打产品竟然是饼干,不是一包一包的,而是一桶一桶的饼干。不知道这是什么南洋特有的习俗呢?

满墙满墙的饼干让我梦回海南的新年超市
不认识但看起来是很好吃的flaky老式糖饼干
美禄版奥利奥!
美禄巧克力夹心饼干,很有老式饼干的感觉,最高评价是“不甜”,饼干有一丝丝美禄的味道。
各种热带水果味的蛋卷,香味很浓郁,蛋卷超酥脆,价格也很亲民,大概三四块钱一袋而已。
能想到的热带水果口味种类都有

调料区除了东南亚特色酱料,还有很多玻璃罐装的珍珠(泡在焦糖水里的珍珠)、紫薯酱、各种口味的椰果、煮熟且加糖的豆子,以及一种看着很像粉条的东西(是椰果条)。如果每样买一罐,就可以开摊卖怀旧奶茶和冰品了。这些个五颜六色的配料,让我想起在泉州吃的四果汤和海南吃的清补凉。

紫薯酱何必去Trader Joe’苦等,原来东南亚人民早就用上了,根本不是新鲜事。
光是各式各样的椰果就排了整整一面墙
珍……珍珠?!原来方便珍珠也是别人玩剩下的东西啊
别说珍珠了,黑糖珍珠也是人家玩剩下的。
各种煮好的加糖豆子配料,小时候买的古早奶茶冰品里总有这些东西,感觉已经退出中式奶茶市场了,小朋友们估计都不认得了。
原来除了椰果还有椰条,我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了。

肉制品区有大量冷冻海鲜,比如一整包的带头小鱿鱼,各种认识的、不认识的海鱼。冷藏区的三文鱼头和鱼肚也很划算,配上超市里的地道料包,一定能做出正宗的菲律宾酸汤三文鱼。

鱿鱼、章鱼全都有
三文鱼肚和三文鱼头还真是亚洲超市特供,尤其是韩国和东南亚超市。小鱼干也特别多。

最惊喜的是鲜肉区,鸡爪、鸡胗物美价廉,牛脚、羊骨要啥有啥,带皮猪五花都是小意思,猪肚、猪肠、猪脸、猪鼻、猪肘、毛肚、金钱肚、牛筋……能想到的这里都有。想不到的,比如牛肝和牛肠,这里也有。自打越华超市撤出西雅图,我就以为再也没机会买到实惠的下水食材了,没想到Foulee供货这么丰富,不堵车的时候开过来也就20分钟,着实松了一口气。

拿起商品仔细看看价标,发现Foulee原来也有中文名——“富利”。不禁感慨这个信达雅真是满分啊。

从未见过这么大一包的鸡胗,还这么便宜?!
牛肚、牛百叶、金钱肚一应俱全,自制卤味拼盘、毛血旺、火锅都没问题。
羊骨和牛蹄
牛肝
猪鼻、猪脸、猪肠!
牛肠、牛筋!
全城最实在的猪蹄。其他家都是猪肘和猪蹄分开卖的,但是Foulee是卖一整个,太感人了。
带皮猪肩肉!再也不愁想做脆皮烧肉和梅菜扣肉的时候买不到新鲜材料了。

熟食区充满着诱惑,因为几乎全是炸物。炸鱼、炸鸡不足为奇,但是还有炸猪皮、炸鸡皮、炸三文鱼肚、炸猪五花,哪一个不是鲜香四溢,哪一个不是披着金灿灿的外皮散发着罪恶的呼唤。除了炸物,还有理智尚存的盒饭和菲律宾点心可买。点心中的suman长得很像粽子,是香蕉叶包着用椰奶煮熟的糯米饭。还有puto之类的米糕,之前也在同事那里吃过,很清爽很喜欢,就是色素有点点多。

炸鸡皮和炸猪皮
炸三文鱼肚和炸猪五花
各种炸物令人久久无法自拔

在炸物面前天人交战了五分钟,我本想买半斤炸三文鱼肚解馋,但三文鱼肚本来就油,油炸的三文鱼肚是油上加油,胃不好的我大概率无福消受,只好摆摆手,赶去下一站日本小超市,去吃更清爽的便当。

日本杂货便当屋 Maruta Shorten

日本超市Maruta Shorten和Foulee相隔不远,但风格完全不一样。Maruta是美国小超市“该有”的样子——门前有一大片规整的车位,店内布局方方正正、宽敞明亮。和Foulee的热闹拥挤相比,Maruta甚至显得有点冷清。Foulee那边几乎全是少数族裔光顾(而且很多顾客并不说英语,这挺好,说明这店地道啊),而Maruta这边明显多了些白人顾客。

门口有很多特价零食,还有很多新口味的百醇pejoy。

Maruta并没有太多生鲜,八成都是零食干货和杂物,更像一个小杂货铺。有意思的是,Maruta还卖Daiso同款杂货,连包装都是Daiso原装的,但是价格比Daiso贵个三成。其实Maruta南北两侧各有一家车程十分钟的Daiso,我一开始还挺惊讶这样倒买倒卖竟然也有市场。Foulee Market一样也有倒买倒卖,不过卖的是Costco的调料或拆分商品,然而Foulee附近车程十分钟也有一家Costco。回想起来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South Seattle这片地方住的并不是高收入群体,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负担起随意开车出行或Costco几十块钱的年费吧。

我们是冲着Maruta的熟食区来的,可惜熟食区下午两点就收摊了,啥也没买着,只能望着丼饭的菜单嗷嗷流口水,亲子丼、炸鸡丼、猪排丼、poke,每个都想吃,可惜一个都吃不着。价格也十分良心,现在七八块钱一碗的丼饭上哪找啊,连panda express的盖饭都比这个贵了。

他家还能点party platter——巨大的寿司拼盘、鱼生拼盘,甚至炸鸡拼盘。等我哪天要庆祝点啥了,要来一份炸鸡platter,才40多块钱,吃到上火流鼻血都在所不惜。这里日式炸鸡按斤卖也才9块多,下次一定来吃个够。

来了才知道下午两点就收摊了,只能望梅止渴。
好便宜?

没赶上热饭的遗憾久久挥之不去,只能去隔壁冷食区买些寿司和鱼生充饥。时值下午四点,便当所剩无几,便当货架空得只剩下一个小角落还有东西。我们都很喜欢稻荷寿司,于是拿了一份稻荷寿司拼盘,柴还眼尖地挑到一份鱼生拼盘和打折的鱿鱼小菜,加在一起才15块,比美国超市卖的生硬冷饭物美价廉到哪里去了。

不过,这毕竟都是别人挑剩下的,我们几乎没抱期待。先吃了一口稻荷寿司,竟然出乎意料地好吃,寿司饭的清爽酸甜恰到好处。鱿鱼小菜清爽入味还有嚼劲,一份才2块钱出头,再也不用去Seattle Fishguy排长队、看脸色来买鱿鱼小菜了。那份6块钱的鱼生拼盘最为惊艳,金枪鱼、三文鱼、章鱼都十分新鲜,如果去餐馆里加一个摆盘,价格能翻三倍吧。

午后所剩的寿司不多了,基本都是6块钱左右一盒,据说4点以后都是半价,但选择余地就更少了。图上是spicy salmon roll和unagi roll。
午后的小菜也开始八折促销,卖到这份鱿鱼小菜,只需2块钱出头,味道一点都不打折扣。
没买到don饭的悲伤被稻荷寿司治愈了!
鱼生拼盘,也只要6块多,买了不吃亏,买了不上当,三文鱼入口即化,章鱼也十分有嚼劲,物美价廉当之无愧。

买完便当后直接坐在车里吃了起来。都十月中旬了,车窗外却是摇曳的常绿树影和暖暖的风,恍惚间还以为自己是出来春游的。Maruta Shoten附近就是Costco,很适合以后来Maruta买个午饭便当然后去隔壁Costco上货。

Maruta门口有许多日语小报纸,其中少不了我看过的最wholesome的本地免费报纸——Soy Source! 报纸名的精巧双关特别吸引我眼球,所以之前我在日本餐馆等单时拿过一份。虽然全是日文,基本看不懂,但是不影响我用Google translate津津有味看了一页又一页。Soy Souce报纸一般在日餐和日超门口都能免费领取,Maruta也不例外,吃完便当后,我赶紧回店门口拿了几份日本报纸回家,享受轻松读报时间。

感觉面向日裔的报纸更轻松,不知道读者群是不是以家庭主妇为主,所以内容大都是鲜活的本地生活情报,一副与世无争活在世外桃源的感觉。相比之下,华裔报纸(比如西华报NW Asian Weekly)就显得更严肃些,可能读者群是喝茶下棋的华人老头?

日本餐馆和超市门口常见的日语报纸和英语版西华报
Panama Hotel Owner访谈

日语报纸不太像华语报纸那样充满政治和八卦新闻,更侧重于报导有益身心的生活信息。比如有很健康的营养学分析配Trader Joe’S好物推荐,有应季的日本南瓜食谱,有本地赏秋游记,有俳句散文,有儿童文学,有女性健康养生专版,有Japanese Town historical building Panama Hotel的owner访谈翻译稿(英译日),讲述Japanese exclusion期间为何许多日裔居民不得不在二战期间把家当留存在酒店地下室,又是如何不幸没能撑到回酒店取物,于是这些行李便留在酒店里,成了历史的见证。报纸上还有本地文娱活动日程专版,让我及时发现了今年州立公园和国家公园的免费日是哪几天(毕竟除了“无料”我也不认得几个字了)。除此之外,还有Jazz Alley日本演奏家的巡演信息、日本乐队巡演信息,以及Kinokuniya书店的上新书目通知,等等。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本地小报!

如果对本地日本社群或亚裔社群新闻感兴趣,不放有机会拿一份日本报纸回家,一定能重拾读报的乐趣。

韩国超市 Boo Han Market

前阵子去韩国餐馆Gilson吃烤大肠,偶然发现了隔壁的韩国小超市Boo Han Market,超市看着不起眼,但既然在韩国餐馆隔壁,而且整个plaza都是韩国门店,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餐馆等位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就来Boo Han逛了一圈。

第一次去Boo Han时碰到了物美价廉的板栗和冬枣,以及品相尤其好的大白菜和白萝卜,甚至能按箱卖,太适合搬回家做泡菜了。Boo Han的生鲜不如Hmart选择丰富,尤其是肉类,但零食和干货还算丰富。零食不如Hmart那么fancy紧跟潮流,倒是有很多符合我们这种老年口味的古早零食。比如有我馋了很久的香脆煎米饼,各种口味我们都买过,都很好吃。

2块钱一磅的冬枣
海鲜零食
黑糖口味的雪饼,很有黑糖珍奶的感觉
米煎饼!米制品还是韩国人做得好啊
米饮料、米露、米饼也很好香甜

这家店的海鲜零食、海苔片、干菇等等都有超大包装的,堪比Costco。超市门口还有小面包、熟食、韩国传统零食(米糕之类的)。整体上因为布局小巧所,以比Hmart好逛(不会迷失在高高货架之间)。顾客估计都去隔壁的Hmart和大华了,所以凸显得Boo Han人少清净。

其实Boo Han在南边South Tacoma还有一家,那家才是他们的大本营。Boo Han是1973年移民来的美国,在Tacoma附近的Lakewood定居,一开始以豆腐店起家,后来做大了便开了超市,再往后才发展出我去的Edmonds这家分店。可惜分店的生鲜供给有限,要买生鲜还是敌不过隔壁Hmart和大华。打算下次去南边时顺路看看Boo Han的Soute Tacoma总店和越华的Renten总店。

Seattle地区的韩国business但凡正宗一些的,都在很南与很北的地区,不知道为何韩国人都定居在这两个地方呢?之前考古Seattle China Town的历史,中、日、菲劳工移民都有迹可循,唯独没有看到韩国人的影子。China Town一开始是中国人移民居多,但排华法案切段了中国移民西行这条路。日本移民紧随其后,填补上了这份劳工空缺,并建立起欣欣向荣的Japan Town。可好景不长,二战的阴影迫使日裔美国人饱受集中营之苦,Japan Town光辉不再。菲律宾因为有殖民历史,所以菲律宾劳工可用美国护照更方便地通往美国,接力般地填补起廉价劳动力市场。

那韩国人是什么时候来的呢?据说是1960年代才来的。因为美国在1965年废除了移民国籍人口限制,终于开放鼓励移民,而刚好韩国人也不堪国内的动荡,于是纷至沓来。

我特别喜欢逛这些family owned small business。越华超市的主人Duc Tran是作为越战难民来到美国,自学英语,帮助其他同样逃来美国的同乡人在异乡安家。后来他白手起家,为了服务社群,而渐渐把小超市做大。而Boo Han大概是受了Korean War和美国1965 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Act的影响,成为了美国移民,开起了豆腐店和生鲜超市。

每家店都是一代人甚至好几代人的故事,但城市发展和老店维护时常是冲突的。据说越华超市将在construction完工后回归Seattle,但并不是所有店都有这样的运气。大多数店的命运都随着买地造楼或城市基建开发而隐入尘烟,不知道Foulee, Maruta, Boohan这几家店以后的日子将要何去何从呢?

2021年消费总结(和薅羊毛心得)

出国前我一直用随手记App记账,在有手机前一直用纸笔记账,记账的习惯始于小学时期。出国后得益于信用卡自带的详细账单,反而放弃了记账这个习惯。后因伴侣和同居关系产生了长期、高频、非定期结清的相互垫款,一年下来,即便有信用卡详单,也不知道其中哪些钱是自己花的,变成一笔糊涂账。受象友启发,我在2021年坚持了一整年手动记账,还挺有收获的。

记账规则

  1. 根据我所剩不多的会计知识,我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记账。大笔年费类支出,比如车辆牌照费、车险、订阅费等,都平摊到每个月,而不是只记在付款日。账单类支出,比如水费、网费等,也记在事件发生的当月而不是几个月后的付款日。
  2. 捐款和信用卡返现均没有记录在消费账目中。
  3. 可以报销的费用,比如手机话费,也没有记录在此。
  4. 账目只反映我个人的开支。其中房租是和伴侣按比例分摊,吃饭和旅游是两人均摊,其他项目都是我的个人支出。比如我一年在吃上花了3000多刀,但是这只是人均开支哈,我并没有虐待伴侣不让她吃饭……

记账工具

本打算用beancount做复式记账,但觉得有点麻烦,不利于培养和坚持记账习惯。Excel类工具暂时还没有方便的手机版,如果每次都要回到电脑前记账,我肯定也放弃了。于是我最终选择用Notion记账:每笔交易发生时在手机上用Splitwise和Notion及时分账和记账,月末和年末再从电脑端导出csv文件进行数据总结,效果还不错。

整理了一个2022年的Notion记账模板,每个月的视图都按日期filter好了,增删改category不影响统计,月末和年末导出csv文件计算小结即可。

===点击就送记账模板===

账务分析

2020年时,我根据信用卡详单勉强归纳了一份消费总结,分成玩、食、住、行几个大类。本来是衣、食、住、行几类,但我在“衣”(购物类消费)上花费并不多,所以就把购物和旅游一并划入“玩”这个类别。

2021年总支出34030.09刀,各类目有增有减,因为意外做手术导致总开销比2020年高一点,抛去这点的话,和往年基本持平。具体数额详见文末的表格。

总开支$20800.22
占比61.12%

住房开支依旧是大头,这部分包括租金、水电网费、公寓停车费、日用品支出、家具和家居用品支出。因为要开始同居生活,所以2021年中搬入了更大、更新的公寓,居住费用也因此增加。虽然入住新公寓有返现和免房租的优惠,但搬家和买二手家具也花了点小钱,导致住房开支和往年相比几乎持平。家居类的最大单笔开销竟然是售价仅100多刀的空气净化器,大概是因为我们买了大量二手用品,比如淘来的可移动的电视机支架才花了30刀,买家居用品并没有花多少钱。

总开支$3217.55
占比9.46%

美食博主吃饭很省钱,因为几乎不下馆子,而且自己做的比外面更新鲜也更好吃。2021年的60次外⻝只花了700多刀,因为其中20%是(爬山和自驾游途中)吃麦当劳,10%是(买菜后顺便)吃Costco的热狗和冰可乐。最⼤单笔⽀出和占⽐最⼤支出都是本地最稳定的湘菜馆——洞庭春。

买菜部分只花了约2500刀,其中Costco和Trader Joe’s的消费额占了一小半。我在Costco买奶、蛋、肉,在Trader Joe’s买零食和速冻食品,没想到后者竟然花了这么多。在Costco买零食大概均价也要每包10刀,并不便宜,还常因为吃不完而过期浪费了。在Trader Joe’s买的零食虽不贵,但无奈种类繁多,一年下来也骗去我三四百刀!本来单独有一个类目记录零食开销,后来发现买得实在太多,都不好意思单独记了。少买零食可能比不外食还省钱。

和象友交流后,我才发现我们的买菜开销并不高。我猜测是因为我只有蛋、奶、豆类(豆奶和豆腐)买有机产品(非有机的这几类产品容易让我产生炎症),肉类偶尔买有机,大部分只买nature那种级别(买个心理作用罢了),蔬果类更是随便买买,所以整体开支并不高。

此外,我们每周吃什么,很大程度取决于本周有哪些打折产品,比如精贵的ribeye steak和flank steak碰到买一送一还是很划算的。吃应季蔬果也会很省钱,比如春天的芦笋、夏天的樱桃、秋天的苹果、冬天的橘子,大都比其他时候便宜。

超市送的coupon也帮我们薅了不少羊毛,比如Safeway网站的Safeway for you专页会根据用户的购买记录发送量身定制的coupon。打个比方,如果之前在他家买过麦片,就很可能收到麦片打折的coupon。去囤货前在网站上查一下、点一下,积少成多能省下不少。既然商家掌握了我所有的信息,我作为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本羊,不多薅点羊毛也太亏了。超市还不定时发放free money,比如Safeway有一阵子每半个月就掉落一张buy $5 get $5 off的优惠券,两个人轮流撸羊毛,最后撸出50多刀free money。虽然不多,但能cover一箱油费了。超市网站还经常有free item coupon,比如免费的洗手液、消毒湿巾、披萨等等。反正每周要去买菜,来都来了,带一个免费披萨回家当宵夜也很香的。

超市的weekly ads flyer,就是每周塞进邮箱的那几页破报纸,也很有用。我一般会每周花两分钟扫一遍各家传单,基本只看生鲜类产品,同季度哪家产品最便宜一目了然。超市传单看得多了,也就知道了产品的标准价大概是多少,逛超市能一眼看出哪些东西卖贵了,哪些东西又是值得买的good deal。除了从不打折的Trader Joe’s,各大超市基本都有每周限定的打折产品,可以在网上click digital coupon时顺便浏览电子版的打折传单。至于寄到家里的那堆传单报纸,如果懒得看,留在家里擦玻璃或擦镜子也效果惊人,白白丢掉太可惜啦!

我热爱逛超市,所以去超市买东西并不会让我觉得浪费时间,反而是工作之外的一个mental break,放松身心的同时还薅羊毛,岂不美哉。

意外的是,2021年的吃喝支出比2020年少了近30%,大概是同居后可以自由购买大份包装的食物,让食物单价下降了不少。同居有效省饭钱,还减少了食物浪费。

总开支$3220.49
占比9.95%

2021年终于打上了疫苗,有了一点点长途旅行的勇气,但也不敢去热门的夏威夷,只去了一圈俄勒冈和美西南环线。出游花销的大头是机票、酒店、租车、向导费,意料之外的是向导费占比最大。在荒野的美西南请了两天向导,人均200多刀一天,且只能现金或支票付款,无法薅信用卡羊毛,好在算物有所值。即便出行用了几次免房券,也用了公司给的租车优惠,最终也花了人均1800刀。希望2022年出行可以薅更多信用卡羊毛,在机票和酒店上更省一点。

疫情后没有什么购物欲望。2021年只买了10次衣服,有6次都是在Costco买菜时顺便买的居家服和袜子,没想到吧。其他都是功能性服装,比如在始祖鸟和优衣库买的户外服装。还有一次是网购乳贴和胶带,从此告别运动内衣之外的内衣,长久下来可以省下不少钱。

来美5年,我终于有了一台电视机,主要是拿来玩游戏和看下饭剧。因为参与公司内测而拿到不少礼品卡,所以买电视我只自费了不到100块,还蛮值的。另一个薅amazon羊毛的利器是amazon shopper panel这个app,每个月上传10张收据就能获得10刀礼品卡,一年下来可以薅120刀。更多薅礼品卡的方式是做productube之类的任务,友邻Jacinle的文章介绍得很详细。

植物的购买和养护花了150多刀,更多的是花费精力,plants are the new pets这句话诚不欺我也。这几年为植物花的精力,远比在它身上花的钱要更值钱。

新公寓每个月送电影票,所以2021年几乎没有在看电影上花钱,娱乐费用都用在买游戏和给喜欢的创作者、平台维护者打钱。

总支出$2105.52
占比 6.12%

车险费和牌照年费都是固定支出,每年的变数是油价和车的保养费。2020年因为车抛锚在山里,多了一笔1000刀的修车费。2021年开车小心翼翼,人车平安,但是吃了一张超速罚单……2021年的油价奔4而去,但因为有伴侣分摊油费了,所以同比支出反而下降了。

无法预测的大额开支

除了衣、食、住、行的固定开支,还有两类占比均超过4%的随机支出,属于命里逃不过,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花的钱。

一个是移民身份类支出,枫叶卡申请和体检花了近1600刀,占比4.68%,紧排在日常衣食住行后。2020年也有一笔求着美国移民局给我办premium processing的费用,高达1400刀。美加对比之下,办理枫叶卡还是划算很多的。

另一项非常规支出是切子宫肌瘤产生的一系列手术费、医药费、住院费,总开支3000刀出头,占比高达9%。因为数额较大,我选择了分期付款,目前只付了1400刀,余下的还要再付10期才付完。生大病没有令我破产已是感激涕零,3000块钱捡条命,我觉得是good deal!

总结

2020年总结账务时,发现的最痛心疾首一笔交易是年初购入了一套兰蔻小黑瓶,因为当年几乎没用。没想到,到2021年底我还没用完它,不过它起到了很好的提醒作用,2021年我几乎没有再买过这种“我觉得我会用到但实际上很可能不用”的商品,算是有进步了。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不过分耗费精力的前提下薅羊毛,还是能省下不少钱的。日常存点备用金以防生病和修车的不时之需也很必要,买好车险和靠谱的健康保险是这方面省钱的第一步。我对2021年的整体开支还是很满意的,希望2022年也继续坚持记账!回看自己的医疗账单,我赚的都是血汗钱啊,可千万不能乱花掉了……

expense-2021-2021-全年分析-1

水面之下 人性之上 | The Rescue西雅图导演Q&A场观后感

https://m.media-amazon.com/images/M/MV5BODIwNGZiNjQtM2FhYy00NDZkLTlmOTUtZjMzNTE2YWI2NzRlXkEyXkFqcGdeQXVyMTkxNjUyNQ@@._V1_.jpg

当年我并没有密切关注泰国洞穴救援事件,只记得Elon Musk送潜艇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最后不仅没用上他的装备,他还中伤了英国潜水员,场面一度难看。因为我对事件背景信息不甚了解,最初在电影院看到The Rescue海报还一头雾水,不知道拍Free Solo, Meru的Jimmy Chai夫妇和泰国洞穴救援有什么关系,难道他们当时去了现场吗?是怎么拍的呢?多亏好心的友邻cherry的及时安利,我和柴抢到了有Jimmy Q&A Session的电影场次。刚做完手术的我拄着拐赶去电影院,没白去啊,Jimmy的Q&A果然解释了我心中的各种疑惑。

出事的洞穴幽暗狭长,又赶上雨季水流湍急,泰国的Navy Seal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束手无策,只好召集国际救兵。国际救兵中重要的一环是来自各国的资深洞穴潜水者,这部电影花了大量笔墨在他们身上,这也是我第一次了解这么小众的运动。一旦把本片当作一个以潜水者为中心的纪录片来看,就不觉得Jimmy Chai夫妇拍此片有违和感了。

首先出场的是英国潜水者Vern,是他联系了英国Cave Rescue Council找来更多人来帮忙。我没想到他找来的资深潜水员其实都是“业余爱好者”。每次屏幕上闪过潜水员的名字时,名字下方会写上他们的本职工作,这些看似古板教条的的字幕反而是很震撼我的。潜水员的本职工作从消防队员、建筑工人、电机师傅,到医生、IT咨询、气象学家,all walks of life说的就是如此吧。洞穴潜水也比我想象中复杂许多,不仅要忍受水下环境的幽暗和高强度的压力,还要在狭窄泥泞的通道里侧身找出一条路,更要做好随时会在水下探索出未知的物的心理准备,更别说要带人出来了。

相较于Navy Seal里精干又年轻的壮小伙,英国潜水员John和Richard都五六十岁了,其他几名受访的潜水员看着也有些瘦弱和nerdy,和我预想中的精兵猛将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连Navy Seal队员也感慨,为何这些老头在洞穴里能比自己强。看来洞穴潜水这个小众运动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掌握技巧的,也多亏了这些爱好者,被困的孩子们才有了一线生机。

我们总做着一些看似“无用”的事,谁能想到它某天会派上大用场,大到事后还会被女王嘉奖?爱好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被嘉奖,爱好本身就是爱罢了,其他的都是副产品。

好几位受访潜水员都说自己不擅长大众体育,比如球类竞技。他们从小就不是什么体育好苗子,在草场上摔倒,在比赛中落败,甚至自嘲是loser. 虽然难以在常见的竞技场上找到自信和归属感,但好在有洞穴潜水给了他们安全和探索的空间。“每当我潜入幽暗的水中,只有我一个人独享这个空间。”其中一位受访潜水员说,“我身边只有呼吸产生的泡泡,那种感觉很安静,也很安全。”小众的爱好既可以令人满足到让人对生活更有归属感,甚至还能有losers who dive saved lives这种奇妙的故事。Hobby plus believe might bring purpose,purpose也是爱和信念的副产品吧。

看完这部片让我想起导演Jimmy本人的故事。他也算是以(在亚洲父母眼中的)小众爱好起家,从野外登山滑雪探险,到为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三十岁了才开始拍电影,再一点点做到纪录片导演。他和妻子Chai把小众但精彩的故事搬到大银幕上,让小众不再小众,让好的故事不再被埋没,his hobby and believe make everything purposeful. 这也让我想起在另一部电影Meru里,Jimmy的姐姐说,妈妈认为Jimmy每天住在车里,和流浪汉一样,哪能靠得住,以后也成不了大器。 Jimmy妈妈和典型的亚洲妈妈一样,希望自己儿子做律师或者医生,不知道她对于儿子在46岁“高龄”拿到奥斯卡是什么心情呢?

我见到Jimmy本人后,感觉他十分chill, inspiring, and humble,更惊讶的是完全看不出他已48岁。我也希望自己48岁能有一副好身体,以及这样一份能持之以恒的爱好。可以把热爱的事情做成事业实属幸运,能有impact and purpose这样的副产品更是锦上添花,令人羡慕不已。他和一众潜水员的经历很鼓舞我,也给病休期间的我很多healing power.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的spiritual玄学成分。在泰国这样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信仰的力量不容忽视。片中多次穿插了大家为被困小孩作法祈祷的场景,这并不让我意外。意外的是群众请来了一位活佛高僧,该高僧预言孩子们都没事,但是会牺牲两条人命。本来天气一直暴雨,结果高僧一来就天晴了。最后的结局是孩子们全员获救,但救援中的确有一位因缺氧不幸丧生的救援者,事后还有一位因为血液感染而丧生的救援者,这很神奇地应验了高僧“两条人命”的预言。片中还简要提到了孩子们在洞穴里能熬过来的原因之一是领队教练曾经出过家,他在洞中教孩子们用冥想来节省体力并安神(不过我觉得冥想不算纯玄学,有不少科学的成分)。

片中还有一幕,大家想让领队的潜水员Rick把活佛开过光的手环带给在洞里等待救援的孩子,但Rick觉得这是bullshit,直接粗暴地把手环扔在了地上。泰国军方一位工作人员向他耐心解释说,这些手环又不重,孩子们相信灵性的力量,带给他们手环能帮他们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保持士气,多些精神支持,这样才好在洞穴的极端环境里撑下来。如此这般劝说后,Rick才愿意把手环带进洞里。看到这一幕我哭笑不得:我以前也不信神灵,但人到中年嘛,不得不迷信玄学来让自己撑过重重关卡。这些年我也越发spiritual,八字、星盘、塔罗样样都入了门。曾经被我视为bullshit的东西,我现在却信得很。放到以前,我也会和Rick一样对这种玄学的玩意嗤之以鼻,但现在我的第一反应却是“Rick也太不尊重别人的信仰体系了吧?”

片中还有一段用泰式传统插画介绍山神典故和山洞传说的镜头:与情人私奔的公主为心上人殉情,她的长发化为一江水,她的伤心化成一滴泪,她的灵魂守护着这座山,想要为洞中的孩子求平安,就要供奉这位守护山水的公主。这段动态插画制作精良,和片尾的泰式插画相互呼应(片尾也用泰式插画呈现了救援全过程)。片中表现的spiritual power很神奇且令人敬畏,传统插画更是充满了灵性,十分出彩。

放映结束后的Q&A里,有人问导演为什么要突出山水的神话意味和救援中灵性宗教的部分。Jimmy说:“电影受到篇幅限制,留下来的镜头都是精简过无数次的,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每一帧都是有意为之的。表达宗教灵性的部分是为了展示当地的信仰系统。很多时候,我们只想着自己的信什么或不信什么,但这就够了吗?……泰式插画部分也是特地找艺术家来画的。当时我问他们,如果你们来表现这个故事,会用怎么样的形式呢?最后他们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系列作品。我们觉得这些作品很棒,因为这其中蕴涵了泰国的文化,因此将它剪辑到了片尾。”我听他说完后的第一反应是ahh the calling for respect and diversity! 世界上有很多信仰体系,不是只有自己信的那个或自己熟知的那个才是正确的。我很喜欢片中的spiritual部分,它是救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短评区有很多人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和导演相同:这世上还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甚至不认可的体系存在,既然它能给当地人带来安慰和力量,为何不给这个多样化的世界多一点尊重呢?片中的宗教部分也是一种信仰的力量,用信仰和信念去攻克这样艰难的困境。

找到孩子只是第一步,而救援才是真正不可能的任务。毕竟孩子们都不是专业的洞潜运动员,4-6小时如此漫长且高难度的洞潜被所有人认为是mission impossible. 而令我震惊的是,片中潜水员联系到另一个本职工作为医生的潜水员朋友,大开脑洞地问能不能把小孩子麻醉带出来。一开始这个方案是被否决了,结果最后还真是用这个方法把人带出来的。虽然有风险,但如果不试试,孩子一定就会困死在里面了。正如大家所料,救援结束后,洞穴没过多久就被淹得更厉害了,甚至周边的村庄都遭遇洪涝,过了大半年才能再次涉足这片区域。想想真是后怕,好在及时把小孩麻醉带出来了,好在救援队相信了这个方法,’believe’ is so magical…

还有救援中牺牲的泰国退伍海军Saman遗孀带那句“everything starts from generosity”也令我印象深刻。Saman早已从Navy Seal退伍,因为他自愿参与洞穴救援才特地归队,大概谁也没想到训练有素的Saman会在救援中因缺氧而丧生,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是他善意慷慨的救人之心。

这场救援全程共有上万人参与,除去当地军警和政府机构人员的数千人,还有挪威天气学家预测雨势,日本工程师导流山洪积水,以及来自各国的百名潜水员在狭长的洞穴里轮番接力。Q&A时有观众问Jimmy,他们以前拍Meru和Free Solo都是拍朋友、拍自己、拍熟悉的人,但这次拍The Rescue都是陌生人,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Jimmy答,不管拍什么电影,核心都是想拍人所呈现的故事,比如Meru是友谊和探索,Free Solo是个人志愿和家庭牵绊之间的张力,而The Rescue展现的是如今两极分化的世界里难得体现的美好的人性。Everything starts from generosity.

Q&A还解答了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棘手的问题。虽然有好几个潜水员都看过Free Solo,和导演一样是探险爱好者,彼此很聊得来,但因为疫情,导演和受访者无法在线下接触彼此,相互间要建立信任、沟通磨合并非易事,所以导演组不得不做超级长篇的Zoom访谈来了解每个受访者。挺好笑的是Jimmy说他夫人Chai觉得这些运动员都是怪人,而他则一下子就从这些洞潜爱好者身上嗅到了小众运动专业爱好者的熟悉的气息。他当时还对Chai说“They look pretty normal to me…”

此外,因为Jimmy他们并没有亲历救援现场,所以需要找泰方借来当年洞穴内的素材。他们原计划在2020年2月准备去泰国拍素材,结果疫情来了……他充满幽默感的原话是“We planned to fly to Thailand in Feb 2020, and you know, it’s a great time!” 在场所有人都笑了。他还补充说纪录片题材有非常多的限制,需要在限制中发挥创造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时候有一堆视频素材,但没有好故事;而这次是有好故事,但手上没有可以剪辑的素材!为了获取更多素材,摄制组还找泰方磨了两年,甚至亲自上门和Thai Navy Seal软磨硬泡,N顾茅庐,最后折腾了五天,泰方才同意借出洞中救援的素材。泰方让自己的安保人员亲自带着小心封装好的影像资料飞到了纽约,给素材打上了高级机密的标签后才把这批素材交给导演团队。Jimmy他们拿到素材后,发现素材竟有90小时的时长,而且还是泰语的,没想到素材这么难对付,不得不从Craigslist上紧急招人来翻译。虽然那会儿制作都到后期了,好在新到手的素材并没有太影响前期的工作。

一开始参与救援的英国潜水者Rick和John也素材不多,因为事发时两个人都不想进镜头。在他们看来,这场救援行动失败的可能性太大了,而他们不想以后承担这些负面影响。为了在疫情期间拍潜水者的采访镜头,摄制组还在潜水者的所在地找了团队帮忙拍摄。虽然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事后补拍的,但潜水者都很配合地极力还原了当时的细节。观影时我并没觉得哪里突兀,甚至很难确定哪些部分是补拍的,可见这部分内容也很好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友邻春额参加了加州的Jimmy在加州的Q&A,他提到:缺乏孩子出镜的视角有一部分是版权问题(因为有其他摄制方也在拍这个主题),还有一部分是导演不想孩子的生活被打扰。在孩子被救援出来以后的几个月内,泰国方面也很贴心地阻止了无关人士对孩子们的打扰。深刻地记得在片中,十多天后沮丧的潜水员们终于在洞中找到了孩子们时,非常会和孩子们打交道的英国潜水员给他们录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潜水员让孩子们用英语感谢参与救援的各国人:美国人、澳洲人、英国人、中国人……

而提到中国,本片并没有太多中国救援的视角 ,只有一段微博视频,可能是出于版权,也可能是出于其他政治因素。而令我惊讶的是,短评里有人觉得没拍中国视角而感到委屈难过甚至气愤……我认为没出现镜头不一定是代表导演不想拍,也可能是拍不了啊。在Nova制作的纪录片中,被采访的是其他几名潜水者,所以可以猜测The Rescue片中只出现这几位主角大概也有一部分是出于版权问题。不过我想说,作品本就有私人的视角和观点,可能导演想侧重的点总和某些人想看的并不一样,所谓众口难调人难做啊,非常想看中国拯救世界的不如出门左转,《战狼》、《长津湖》、《峰爆》任君选择。

Q&A场的放映厅特别小,一共4排,最多容纳30人左右。影院也没有任何额外宣传,进场前我一度担心有没有走错厅,是不是真的能见到Jimmy。影片结束后不少观众直接离席了,完全不知道导演会来似的,甚至有观众在走道上和Jimmy擦肩而过,还是有些可惜的呢,如果多些宣传就好了。最后一个问题中,Jimmy说泰方也看了这个片,并且很喜欢,事后还请了摄制组吃泰国菜,结果把Jimmy辣哭了……Jimmy本人真的十分谦逊,又有些小幽默,好感度满分。最后的最后,他提到这种纪录片还是要靠口口相传,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去影院支持这部片!


这次是和柴一起看的电影,观后感中有一些是柴补充的细节,感谢柴柴帮忙校对我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