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展览,其实是12分钟的”沉浸式PPT”观影体验。沉浸式并不是滥用小红书那种说辞,而是真的immersive。幕布绕观影厅围了个大半圈,影片开头讲了讲丝绸之路和莫高窟的历史,但每块幕布都是割裂开的,各说各话,并没有巨幕的观感。我心想,“也不过如此,枉费我大老远爬一趟”,正扫兴着,结果后半段突然精彩了起来。后半段介绍了四个莫高窟的经典洞窟,最impressive的莫过于存放着过去佛、现世佛、未来佛的那个洞窟了。2016年Seattle Asian Art Museum也做过莫高窟的展览,当时海报的头版就是三世佛,我至今还留着那张宣传海报,贴在冰箱上。
最后还和新手村另一个妹子social了一下,竟也是国人,竟也是工友,竟也是同行,震惊三连,于是一起聊了个五毛钱的。这让我想起sento那本书里提到,少数族裔的活动场馆附带了许多社交需求,如果大家都是被pust to the society edge的人群,那么在这样的场所里社交,才会是最安全又舒服的。
我是头一回穿hakama这一套练习,比想象中热,不知道大家夏天是怎么熬过来的,尤其是今夏动不动就是30度高温,顿时理解了《bamboo blade》为何说夏天会很臭,春天会发霉(感觉也是真的)。衣服可以机洗吗,应该不能吧,这可如何是好……hakama自带的lower back support好舒服,除了弯腰没那么方便之外,更方便收紧core,连kiai也更带劲了。
今天是负责管器材的老师带我们练习,来了快一个月,还是头一次跟非东亚的前辈上课,气氛完全不一样!美式课堂充满了夸夸,一瞬间甚至觉得和剑道的vibe格格不入,但是我好喜欢美式教学,特别encouraging,极度放大每个人有进步和做得好的地方,比如东亚前辈日常点评 this is good的,在美国前辈这里就是excellent strike + so proud of you的表情。在夸夸的课堂氛围里,平时极度摸鱼的台湾小孩都喊出了叫破喉咙的kiai,还是美式教学适合哄小孩哈。
店铺门脸不大,巴掌大的停车场最多塞十辆车,低矮的平房配老旧的外墙,看起来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asian family business。店内布局利用了各种犄角旮旯,也自然不如别家连锁超市那样规整明亮,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带壳椰子到酸角到凉薯,从猪肚到牛肠,啥都有一些,价格也适中。买了红毛丹,的确比costco卖得更甜,但是回家后要捡出盒子里放久了的那几颗赶紧吃掉。还买了小芋头,回来炖红烧肉。
感觉面向日裔的报纸更轻松,不知道读者群是不是以家庭主妇为主,所以内容大都是鲜活的本地生活情报,一副与世无争活在世外桃源的感觉。相比之下,华裔报纸(比如西华报NW Asian Weekly)就显得更严肃些,可能读者群是喝茶下棋的华人老头?
日本餐馆和超市门口常见的日语报纸和英语版西华报
Panama Hotel Owner访谈
日语报纸不太像华语报纸那样充满政治和八卦新闻,更侧重于报导有益身心的生活信息。比如有很健康的营养学分析配Trader Joe’S好物推荐,有应季的日本南瓜食谱,有本地赏秋游记,有俳句散文,有儿童文学,有女性健康养生专版,有Japanese Town historical building Panama Hotel的owner访谈翻译稿(英译日),讲述Japanese exclusion期间为何许多日裔居民不得不在二战期间把家当留存在酒店地下室,又是如何不幸没能撑到回酒店取物,于是这些行李便留在酒店里,成了历史的见证。报纸上还有本地文娱活动日程专版,让我及时发现了今年州立公园和国家公园的免费日是哪几天(毕竟除了“无料”我也不认得几个字了)。除此之外,还有Jazz Alley日本演奏家的巡演信息、日本乐队巡演信息,以及Kinokuniya书店的上新书目通知,等等。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本地小报!
如果对本地日本社群或亚裔社群新闻感兴趣,不放有机会拿一份日本报纸回家,一定能重拾读报的乐趣。
韩国超市 Boo Han Market
前阵子去韩国餐馆Gilson吃烤大肠,偶然发现了隔壁的韩国小超市Boo Han Market,超市看着不起眼,但既然在韩国餐馆隔壁,而且整个plaza都是韩国门店,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餐馆等位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就来Boo Han逛了一圈。
好几位受访潜水员都说自己不擅长大众体育,比如球类竞技。他们从小就不是什么体育好苗子,在草场上摔倒,在比赛中落败,甚至自嘲是loser. 虽然难以在常见的竞技场上找到自信和归属感,但好在有洞穴潜水给了他们安全和探索的空间。“每当我潜入幽暗的水中,只有我一个人独享这个空间。”其中一位受访潜水员说,“我身边只有呼吸产生的泡泡,那种感觉很安静,也很安全。”小众的爱好既可以令人满足到让人对生活更有归属感,甚至还能有losers who dive saved lives这种奇妙的故事。Hobby plus believe might bring purpose,purpose也是爱和信念的副产品吧。
看完这部片让我想起导演Jimmy本人的故事。他也算是以(在亚洲父母眼中的)小众爱好起家,从野外登山滑雪探险,到为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三十岁了才开始拍电影,再一点点做到纪录片导演。他和妻子Chai把小众但精彩的故事搬到大银幕上,让小众不再小众,让好的故事不再被埋没,his hobby and believe make everything purposeful. 这也让我想起在另一部电影Meru里,Jimmy的姐姐说,妈妈认为Jimmy每天住在车里,和流浪汉一样,哪能靠得住,以后也成不了大器。 Jimmy妈妈和典型的亚洲妈妈一样,希望自己儿子做律师或者医生,不知道她对于儿子在46岁“高龄”拿到奥斯卡是什么心情呢?
我见到Jimmy本人后,感觉他十分chill, inspiring, and humble,更惊讶的是完全看不出他已48岁。我也希望自己48岁能有一副好身体,以及这样一份能持之以恒的爱好。可以把热爱的事情做成事业实属幸运,能有impact and purpose这样的副产品更是锦上添花,令人羡慕不已。他和一众潜水员的经历很鼓舞我,也给病休期间的我很多healing power.
放映结束后的Q&A里,有人问导演为什么要突出山水的神话意味和救援中灵性宗教的部分。Jimmy说:“电影受到篇幅限制,留下来的镜头都是精简过无数次的,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每一帧都是有意为之的。表达宗教灵性的部分是为了展示当地的信仰系统。很多时候,我们只想着自己的信什么或不信什么,但这就够了吗?……泰式插画部分也是特地找艺术家来画的。当时我问他们,如果你们来表现这个故事,会用怎么样的形式呢?最后他们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系列作品。我们觉得这些作品很棒,因为这其中蕴涵了泰国的文化,因此将它剪辑到了片尾。”我听他说完后的第一反应是ahh the calling for respect and diversity! 世界上有很多信仰体系,不是只有自己信的那个或自己熟知的那个才是正确的。我很喜欢片中的spiritual部分,它是救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找到孩子只是第一步,而救援才是真正不可能的任务。毕竟孩子们都不是专业的洞潜运动员,4-6小时如此漫长且高难度的洞潜被所有人认为是mission impossible. 而令我震惊的是,片中潜水员联系到另一个本职工作为医生的潜水员朋友,大开脑洞地问能不能把小孩子麻醉带出来。一开始这个方案是被否决了,结果最后还真是用这个方法把人带出来的。虽然有风险,但如果不试试,孩子一定就会困死在里面了。正如大家所料,救援结束后,洞穴没过多久就被淹得更厉害了,甚至周边的村庄都遭遇洪涝,过了大半年才能再次涉足这片区域。想想真是后怕,好在及时把小孩麻醉带出来了,好在救援队相信了这个方法,’believe’ is so magical…
还有救援中牺牲的泰国退伍海军Saman遗孀带那句“everything starts from generosity”也令我印象深刻。Saman早已从Navy Seal退伍,因为他自愿参与洞穴救援才特地归队,大概谁也没想到训练有素的Saman会在救援中因缺氧而丧生,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是他善意慷慨的救人之心。
这场救援全程共有上万人参与,除去当地军警和政府机构人员的数千人,还有挪威天气学家预测雨势,日本工程师导流山洪积水,以及来自各国的百名潜水员在狭长的洞穴里轮番接力。Q&A时有观众问Jimmy,他们以前拍Meru和Free Solo都是拍朋友、拍自己、拍熟悉的人,但这次拍The Rescue都是陌生人,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Jimmy答,不管拍什么电影,核心都是想拍人所呈现的故事,比如Meru是友谊和探索,Free Solo是个人志愿和家庭牵绊之间的张力,而The Rescue展现的是如今两极分化的世界里难得体现的美好的人性。Everything starts from generosity.
Q&A还解答了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棘手的问题。虽然有好几个潜水员都看过Free Solo,和导演一样是探险爱好者,彼此很聊得来,但因为疫情,导演和受访者无法在线下接触彼此,相互间要建立信任、沟通磨合并非易事,所以导演组不得不做超级长篇的Zoom访谈来了解每个受访者。挺好笑的是Jimmy说他夫人Chai觉得这些运动员都是怪人,而他则一下子就从这些洞潜爱好者身上嗅到了小众运动专业爱好者的熟悉的气息。他当时还对Chai说“They look pretty normal to me…”
此外,因为Jimmy他们并没有亲历救援现场,所以需要找泰方借来当年洞穴内的素材。他们原计划在2020年2月准备去泰国拍素材,结果疫情来了……他充满幽默感的原话是“We planned to fly to Thailand in Feb 2020, and you know, it’s a great time!” 在场所有人都笑了。他还补充说纪录片题材有非常多的限制,需要在限制中发挥创造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时候有一堆视频素材,但没有好故事;而这次是有好故事,但手上没有可以剪辑的素材!为了获取更多素材,摄制组还找泰方磨了两年,甚至亲自上门和Thai Navy Seal软磨硬泡,N顾茅庐,最后折腾了五天,泰方才同意借出洞中救援的素材。泰方让自己的安保人员亲自带着小心封装好的影像资料飞到了纽约,给素材打上了高级机密的标签后才把这批素材交给导演团队。Jimmy他们拿到素材后,发现素材竟有90小时的时长,而且还是泰语的,没想到素材这么难对付,不得不从Craigslist上紧急招人来翻译。虽然那会儿制作都到后期了,好在新到手的素材并没有太影响前期的工作。